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农业基础建设

第五节 农业基础建设



一、改造低产田

低产的原因主要是抗灾力差、不肥沃、低产田抗灾主要是旱、涝灾害,农场贫水,抗旱能
力极弱,河谷地都打不出水来,因此,排涝是改造低产田的主要任务。15年来在一队、三队、
五队、六队、七队、十队、十一队等单位挖大型排水沟数万米,抗御洪水袭击起了很好作用。
1991年引进科技开发项目,采用沟、管、井、洞等科学方法排除内涝,取得很好效果。采用大
型机械、平复耕地中的小水泡,都是有效的防涝措施。对不肥沃的土地,施行因土施肥,利用
化验手段,测出土地缺什么肥,有重点的多施一些,然后再以有机肥巩固地力。由于土地总趋
势是丘陵漫岗,因此,低产田的比例是很大的,改造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培肥地力

(一)增施有机肥

农场规定:增施1 吨有机肥,农场返还2 元钱,用经济杠杆鼓励种植户使用有机肥。

(二)秸秆还田

秸秆腐熟之后是很好的有机肥,秸秆还田是有力的培肥地力措施,农场要求秸秆还田,对
实行秸秆还田的种地户,每亩返还2 元钱。

耕豆茬、耙玉米茬的耕作方式也是秸秆还田的一种措施,农场一直在坚持施行。

秸秆还田主要困难是缺少机械力量,带上秸秆还田机械要降低收割车速,而秋收都是和老
天爷争粮,力主一个抢字,因此,为了抢进度,马力小的车都带不了还田机械,这是秸秆还田
不彻底的客观原因。

(三)测土施肥

这是农场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农场化验室每年采集很多土样进行测试,确定土地含肥结
构,然后按方抓药,施用化肥,这也是科学种田的措施。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和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种地户对所测结果深信不疑,对所提供的化肥配方坚决照办。

(四)不许小四轮参与整地

为了保持耕地的良性,农场以文件形式规定,不许小四轮参与整地。发现小四轮参与整地,
则要求用大机械二次作业,作业费由四轮车主承担,并处以相应的罚款,生产队长也要受连带
处分。

三、防除杂草

杂草是农作物的天敌,尤其是野燕麦等恶性杂草,更是必须根除的杂草。恶性杂草特性是
繁殖速度快,适应性特别强,分布广,吸水吸肥量大,危害严重,野燕麦是农场的主要恶性杂
草。1989年农场制定了严格的防除野燕麦的生产措施:(1)合理轮作。采取麦麦豆、麦豆油、
麦豆杂等轮作方式;调整作物比例,压麦增杂,科类不连作。(2)消灭种子田的野燕麦,防止
种子带草。在8 ~10行麦子中去掉一行,留人行道拔野燕麦;使用优良品种克旱9 号、新克旱
9 号、垦红7 号等不含野燕麦的品种;大田种子每公斤不超2 粒野燕麦种;1990年以后,所有
种子不许有野燕麦种子;实验种子不许有野燕麦种子。(3)耕作措施。翻松耙结合,播前封闭灭
草、麦收后诱发野燕麦发芽,然后冻死在冬天里(利用自然条件消灭野燕麦)。(4)化学除草。大
豆、油菜苗前苗后施用燕麦畏、野燕枯、禾草灵等,小麦秋施燕麦畏,苗期施野燕枯、禾草灵
等。(5)其它措施。消灭地边、地头、林带边上的野燕麦,在其抽穗前采用人工拔、大犁翻等措
施,消灭在繁殖基地里;严重地号可在小麦收后翻前烧荒,烧毁部分野燕麦种子,然后深松耙
茬,诱发野燕麦种子当年萌发,利用自然条件消灭它;晒场清除的野燕麦种子要深埋或烧毁,
如做饲料必须破碎,不可整喂。以免随牲畜粪便再次回到地里。(6)奖罚措施。种子田无野燕麦,
奖队里1000 元,奖队长500元,奖技术员300 元,达不到要求。罚队里500 元,罚队长250 元,
罚技术员150 元;要求1990年所有麦种没有野燕麦种子,达到的奖队里1000元,奖队长400 元,
奖技术员250 元,达不到的罚队里500 元,罚队长200 元,罚技术员100 元;分局要求,三年
内消灭野燕麦,达到的奖队里5000元(队长40%,技术员25%,其他人员35%),达不到的,罚
队里2000元(队长40%,技术员25%,其他人员35%,按每年33%比例提款);列入生产场长和
生产科目标管理,1989年小麦种子田无燕麦,奖生产场长1200元,生产科长和管种子人员1000
元,有一个队不达标,生产场长减100 元,其他人减80元,减完为止。1990年所有小麦种子无
野燕麦种子,奖生产场长1200元,生产科长和管种子人员1100元,一个队达不到生产场长扣100
元,其他人扣80元,扣完为止;全场三年内消灭野燕麦奖生产场长3000元,其他人2000元,有
一个队达不到扣生产场长200 元,其他人150 元,扣完为止。

四、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

生产百亿斤商品粮是国家对垦区的期望和指令,是垦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主要
工作目标。为此,农场成立了以场长任尚文为组长的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工作重
点是改造七队等一些生产队的低产田,资金来源依靠垦区农业发展基金贷款,其具体措施是防
旱治涝。15年来共获得上级贷款3000万元,改造低产田6 万余亩,修复通肯河渠首和排灌渠道
4000米,可确保6000亩水稻灌溉和2 万亩大田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