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管理 1985年农场试办家庭农场,当年将机车转卖给职工,因受灾、体制转变、经验不足等原因,
当年亏损严重,1986年将机车收回,重新由农场委派队长负责,农机则由机务副队长统管,下
岗职工重新上岗,按机务科统一标准管理。1988年再次兴办家庭农场,机车又一次转卖,还是
因灾害、经验不足等因素,1989年又翻烧饼,归“大帮”。1994年第三次办家庭农场,机具第
三次转卖。
办家庭农场、机务工人大部分下岗,留用人员多与场主关系密切,但并不都是技术尖子,
尤其是老技术工人流失严重,机务科虽然存在但行政职能弱化,只能靠监理职能去检查、处罚。
家庭农场中的机务工人,是打工身份,一切听老板调遣,年薪3000~5000元。福利待遇差
异很大,开明的老板,伙食、保险、样样不错,小气点的就差了。办家庭农场这几年,因管理
不善,造成机车事故增加,机车完好率下降。农场出现两起人身伤亡事故。血的教训使家庭农
场主认识到不是所有人都能开好车,开始重视技术,重视人才,开始高价聘用老驾驶员,积极
参加场里的技术培训,按机务管理规定保养和检修机具。
各生产队大都有独立的机车修理行业,一般修理不出队,车、钳、铆、焊俱全。农场新挂
牌的配件商店有3 家,这些店铺进货快,费用低,比农场的物资部门便宜。
一、标准化管理
(一)耕地作业标准化的要求
1 、田间区划合理,耕作方法正确。一般小区的标准宽度约在50~100 米之间,为确保地
头整齐,要先翻两头起落线(起落线必须向外扣翻),地头回转地带的宽度应为机组工作幅宽
的整数倍。而且,不得小于机组长度的二倍。
2 、要先插标后开堑,耕向笔直(而且顺翻耕向要与地边平行,横翻要与地边垂直)百米
弯曲度不大于20厘米。外翻堑,翻后由中心内翻两个往复,以缩小堑沟的宽度和深度。内翻堑
要先外翻一个往复。然后自沟心开始内翻,以消灭内翻生格,降低堑脊高度。
3 、耕深符合农艺要求(后茬为垄作时,耕深不小于25厘米;后茬为平作时耕深不小于20
厘米),各铧耕深一致,误差不小于±1 厘米。
4 、不带合墒器的耕地犁不准投入作业,作业前应先清理地号,以确保扣垡严密,地表平
坦无残株,耕幅一致,不重、不漏,地表高低差不大于15厘米,无明显大土块。
5 、耕到头,耕到边。耕地犁要起犁后转弯,走正后落犁,起落整齐,不出现三角抹斜,
地头转弯地带要向内扣垡横翻。
6 、在同一地块内应逐年变换耕深和耕法,有水土流失现象的地号,尽量采取横翻顺种。
达到上述要求,一则可减少整地次数,二则可减少减产区,有利于收获作业和中耕管理,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麦类平播作业标准化要求
1 、插标开堑,播向笔直并与地边平行,百米偏差不大于10厘米。
2 、地头转弯地带宽度为机组工作幅宽的3.5 或4.5 倍,要先播两头转弯地带。
3 、严格执行三线起落制度。以已播地头的内边行为中线,向地内测量1.3 米划一条中线
的平行线,为播种机的起线;向地头方向量2.2 米再划一条中线的平行线,为播种机的落线。
作业中的播种机行到地头,大轮压起线时分离排种机构;地头转弯走正后,当大轮压起线时,
迅速结合排种机构(实行分杆操纵的播种机,可以排种机构分离后使开沟器升起,转弯走正后
先落开沟器),每台播种机必须坚持两人操作。
4 、播深标准(一般为3 ~4 厘米,镇压后为2 ~3 厘米,最深不超过4 厘米)一致,误
差不大于±1 厘米。
5 、行间口流量准确一致,米间落粒误差不大于2%,行间误差不大于1.5%。
6 、行距准确一致,行间误差不大于±1 厘米;多台联合作业时,台间邻接行距误差不超
过±2 厘米;往复邻接行距差不大于±3 厘米。
7 、播量准确。实际播种量与计划播量之间的误差不大于±2%;实际播肥量与计划播肥
量间的误差不小于±5%。
8 、以三或四档恒速作业,中间不停车换档,以免出现漏播和撮子苗造成的减产。严禁五
速作业。
9 、播到头、播到边,不撒种、不撒肥。
10、链轨道的尺寸,两链轨道的中心距为1.4 米,每个链轨道的宽度为0.5 米。
为达到上述标准,在进行播种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土壤过渲,不宜控制播深时,应进行播前镇压;播后尽可能做到随播随压,但在土壤
含水量过大时,不得进行湿镇压。
2 、作业机组不缺员,不超员,不超重。
3 、种箱内的种子不少于种箱容积的1 /4.
4 、经常检查开沟器的工作状态,及时清除开沟器上的泥土及残株。
5 、无复式覆土器的播种机不准投入作业,而且,复式覆土器的长度必须保持作业中呈半
圆形。
6 、播种地号必须达到以下“六”字标准方准播种。
(1)平:地表平整。在横向10米宽的范围内不平度不大于2 厘米。
(2)细:土壤细碎。一平方米范围内的耕层内,5 厘米直径的土块不超过1 个,3 厘米
直径的土块不超过3 个。
(3)渲:种小麦的地号必须实现上渲、下实。
(4)净:地号清理干净,无成堆秸秆。
(5)全:全地号质量一致。
(6)墒:墒情好,地表不过干或过湿。
播种作业达到上述要求时,可以实现小麦的苗全、苗齐、苗均、苗壮。有利于中耕管理及
病虫害防治和收获,不重播、不漏播,充分利用有效面积,减少减产区,提高单产面积产量。
(三)起垄夹肥作业标准化要求
随着大豆“三垄”栽培新技术的应用,垄上作物的栽培种植方式逐渐向深施肥,垄上卡种
方向发展。对于种植大豆、玉米、甜菜的地号全部实行垄体深松,垄底深施肥,垄上卡种。并
且以秋施肥秋起垄为最佳。20世纪90年代末,农场秋起垄夹肥的面积已达大田播种面积的80%
以上。对其提出的要求是:
(1)垄向笔直,百米弯曲度不大于10厘米。为保证垄向笔直,液压下悬挂臂应以三角形
式与下轴绞连。
(2)垄距一致,其偏差不大于1 厘米。
(3)垄高一致,其偏差不大于2 厘米,不起张口垄,特别对于秋起垄地号,必须起尖垄,
如遇春旱,小麦播种中期用轻质木辊进行镇压,以防春旱。对于春起垄地号,要随起随压。
(4)施足底肥和中层肥。将总施肥量的60%施于种下4 厘米的中层。30%施于种下7 ~8
厘米的下层;10%留作口肥。
(5)地头整齐。为保证地头整齐,两头要划起落线,机组行至起线时边走边升犁,调头
走正至起落线时要边走边落犁。
(四)大豆“三垄”栽培作业标准化要求
大豆“三垄”栽培,是在垄作的基础上,以精播机为工具,将垄底深松,垄体分层深施肥
和垄上双条精密点播三项技术的综合实施。要发挥其增产作用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1)必须先起垄夹肥,然后垄上卡种。
(2)精播机必须加装种肥器,将口肥播在双苗带之间,并位于种下1 ~2 厘米的深度范
围内。
(3)播深(3 ~5 厘米)标准一致。为防止种子播在干土壤上或部分种子落入种肥器开
出的沟里,造成出苗不齐,影响作物正常发育,精播机开沟器之前必须增设种床扶平器。
(4)行距标准一致。大豆“三垄”栽培为垄上双行苗,标准行距为12±2 厘米,不允许
出现宽苗带或“满垄贯”。
(5)为了保证卡种的稳定性,必须将精播机的6 个镇压轮架进行横向定位。
(6)合理选择作业速度。大豆的精量点播要求播量准确,为此,必须将车速控制在6 ~7
公里/小时的范围内,以确保播量和粒距的准确。
(7)严格种子质量。即要考虑种子的发芽率必须在95%以上,清洁率在97%以上,还要
确保种子粒度必须在6 ~8 毫米范围内,所以要进行人工粒选;药剂拌种时,种子表面不宜粘
附大量药剂,更不宜播种湿度较大的种子。
(8)播到头、播到边,地头整齐。为确保播地头,播到边,地头整齐,每个播种机组配
备两名农业工人用人工勾种地头。
(9)搞好排种器的改装。为确保排种精度,依兰精播机的排种器要换用新型排种器。
只有严格按上述要求进行机械改装和田间作业,才能完全达到“三垄”栽培的增产目的。
(五)应用旋耕锄进行标准化作业的要求
(1)合理选择作业速度。农场生产的旋耕锄,其最佳作业速度为12~16公里/小时,作
业速度过高,伤苗严重;作业速度低,灭草效果差。
(2)抓住时机,严格掌握入土深度。
旋耕锄主要用以消灭萌芽状态和刚出土的杂草幼苗,对已出现三个以上真叶的大草效果较
差。所以,第一次投入作业的时间应选择在大豆出苗之前,其锄齿入土深度以2 ~2.5 厘米为
宜。这时大豆处于勾头阶段,较脆弱,如果入土过深,易伤苗,而且此时地表杂草正处于萌芽
状态,极为细弱,土壤稍有位移,白嫩的草芽被阳光一晒,便萎缩死亡,这时的灭草率在95%
左右,伤苗率在0.8%左右。
第二次投入作业的时间选择在大豆的子叶期,其入土深度以3 厘米左右为宜。这时的大豆
根系脆弱,入土过深易伤苗。这次作业的目的主要是用以消灭3 厘米左右土层内刚刚萌发的杂
草幼芽。其灭草效果约在91%左右,伤苗率约2.6%。
第三次作业的最佳时间应选择在大豆的两真叶期,入土浓度在5 厘米左右,以消灭5 厘米
左右土层内的杂草幼苗,该次作业的灭草效果约为87%,伤苗率约1.1%。
第四次选择在大豆的四叶期之前,该次作业的入土深度为5 ~6 厘米,以消灭深土层内的
杂草,这次作业灭草率约85%~87%,伤苗率极小。
旋耕锄的灭草效果还与气象条件有关,如遇晴朗天气,灭草效果好。特别在上午9 时至下
午1 4 时的一段时间效果最佳,灭草率达97%~99%。
(六)大豆机械拾禾作业的要求
(1)抓住时机人工割晒。大豆的最佳割期为落叶80%~90%,豆粒变黄时,过早则出现
青豆,百粒重下降,过晚则容易带根或炸荚。
(2)严格割晒质量。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不带根,不带土。
(3)以18~24条垄码一趟,要随割随码,铺厚均匀一致,并保持铺的连续性,不脱空断
条。
(4)茎杆稍端朝上正立,不得倒置,并且立于垄顶。
(5)铺立于两个相邻的垄顶,上稍搭接在一起形成人字铺,不得码于沟内,更不准积堆。
(6)为保证码铺质量,要用一随时可抽动的细长杆做支撑,每码一段,抽动一次支撑杆,
达到铺向笔直,不倾斜,不塌铺。
(7)割后5 ~7 天,豆粒含水量降至14%~15%时要及时拾禾。
严格按上述要求做,可加快豆收进度,提高收获质量和产品质量,减少收获损失。
(七)播种机的技术状态标准
1 、安装调整正确
(4)机械平行度编差不大于6 毫米,对角线偏差不大于10毫米。
(5)播量调节杆转动灵活,空行程不大于一格。
(6)各排种轮工作长度误差不大于0.3 毫米。
(4)传动齿轮中心线应在一平面内,偏差不得大于1.5 ~2 毫米,机械齿轮齿顶与齿根
的间隙应为2.5 毫米。
(5)开沟器体间距相等,偏差不大于5 毫米。
(6)开沟器圆盘不晃动,防尘罩齐全,圆盘与开沟器体的间隙不小于3 毫米,复土板与
圆盘的侧面间隙不大于2 毫米。
(7)起落操纵杆与双口轮间的间隙应保持5 ~8 毫米,操纵灵活,回位弹簧齐全,工作
可靠。
(8)行走轮轴,轴向间隙不超过1.5 毫米。
(9)排种舌两侧间隙不超过1 毫米,位置一致。
(10)开沟器的运输间隙应大于110 毫米。
(11)两圆盘交点处应无间隙,是处于前下方30度角处,如有间隙不得大于3 毫米。
2 、不变形
(1)牵引连接板应无裂缝及变形。
(2)机架横梁弯曲不超过10毫米。
(3)行走轮外缘成正圆形,其径向与轴向摆差不大于10毫米,幅条的弯曲度不大于4 毫
米。
(4)种子箱箱壁无裂缝,箱内平滑,箱盖封闭严密,局部间隙不超过5 毫米。
(5)输种管齐全,无变形。
(6)起落方轴不弯曲、扭曲、提升臂排列整齐,紧固牢靠。
(7)圆盘刃口厚度不大于0.5 毫米,斜面宽度应为6 ~8 毫米。圆盘损伤缺口深1.5 毫
米,长1 5 毫米的不超过3 处。圆盘径向磨损量不大于25毫米。
3 、紧固得当
轴承套固定板,种子箱各支点、牵引架各连接螺丝,各开沟器拉杆和排种杯与种子箱等,
要固定牢靠。
4 、润滑周到
行走轮轴及起落机构各润滑点,应注满黄油,传动齿轮及各开沟器轴承,应清洗干净,润
滑良好。
5 、内外干净
种子箱及排种(肥)杯,应无杂物和油污,齿轮外都应清洁无油污,开沟器上无泥土,不
锈蚀。
6 、完好无损
踏板不破损、复土环、划印器各处螺丝、螺帽、垫片、开口销、“M”形销子、排种杯、
堵塞板、传动齿轮护螺,开沟器防尘罩和深浅调节手轮等应完好无损,前列播种机的连接板要
有保险链。
(八)圆盘耙技术状态标准
1 、耙片的边缘应在一条直线上,偏差不应超过6 毫米,刃口厚度不大于1 毫米,刃口角
度15~20度,刃口斜面应为8 ~10毫米,每片耙片刃口损坏部位,其缺儿深度不大于1.5 毫米,
长度不大于1.5 毫米,数量不超过3 处,各圆盘耙的刃口应平行,其最大平行度不超过10毫米。
2 、角度调节器反应灵活。
3 、刮土板应齐全,安全位置和间隙合乎要求。
4 、机架方轴无破损与变形。
5 、所有各部螺丝、螺母、开口销、垫片无丢失和转动。
(九)割晒机技术状态标准
1 、割台左右高度应一致,其高低差不得大于2 厘米。
2 、护刃器安装应使定刀片在同一直线上。
3 、九杆平直、运动灵活,割九速度为1.5 米/秒,动刀片前端与定刀片奕密接,后端留
有0.3 ~1 毫米的间隙,刀片前端如有间隙不能超过0.3 ~0.5 毫米,后端间隙最大为1.5 毫
米,且这种九片的数目不能多于刀片总数的三分之一。
4 、九杆位于两个“死点”位置时,动刀片中心线应与护刃器中心线重合,其偏差不得大
于5 毫米,压刃器的端面和动刀片之间的间隙不应大于0.5 毫米。
5 、安装“大帽子”,放铺角度板应固定牢靠不得随意摆动。
6 、木板轮压板的线速度,应快于前进速度,其比为1.5 ∶1 为宜,木翻轮的上下,前后
位置调整应灵活。
7 、帆布两边皮带紧度要一致,以免跑偏。
8 、过桥不得扭曲、倾斜,以利帆布运转灵活。
9 、各种传动应灵活、平稳、可靠。
(十)东风2 KB-5 型联合收割机技术标准
1 、收割部分技术标准
(1)收割台起落高度100 ~600 毫米两侧平衡弹簧张紧力应保持割台不倾斜,割台前梁
上的压力为30公斤。
(2)木反轮前后调整380 毫米,高低调整460 毫米,推选器拨尺不得与木翻轮压板相碰,
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5毫米。
(3)切割器技术标准参照割晒机标准第二三项,割刀行程为76.2毫米,割刀驱动机构的
方轴活节叉与管轴活节必须在同一平面上,木连轩长度应保证826 毫米,球头夹板的松紧度要
适宜,太松产生敲击,太紧磨损加剧。
(4)割台搅笼转数150 转/分,叶片直径500 毫米,叶片导程460 毫米,搅笼圆筒外壳
与割台底部间隙6 ~35毫米,拨尺与割台底面最小间隙不应小于6 毫米,搅笼的安全离合器的
最大扭距10公斤一米。
(5)喂入链与底板的间隙15~20毫米,喂入链速度3.2 米/秒,喂入链主动轴的安全离
合器最大扭距10公斤一米。
(6)拾禾器的转速95~125 转/分。
2 、脱谷技术标准
(1)疑义杆组装后应平直,其间隙差不得超过1 毫米,滚简间隙,将偏心套杠杆置于垂
直位置,调整凹板吊杆螺栓,使滚筒疑义杆与凹板前端的第一根钢板的间隙为18±1 毫米,而
与凹板后端的第一根钢板条的间隙为6 ±1 毫米,再将驾驶台上调整凹板间隙的把手固定在定
位板的第五孔,把各联动杆件联结起来。再将把手搬到定位板第一孔,此时滚筒入口间隙为14
±1 毫米。出口间隙为2 ±1 毫米,并校正标尺的刻线,脱小麦时滚筒转数为1000~1200转/
分,凹板入口间隙14~20毫米,出口间隙2 ~3 毫米,脱大豆时滚筒转数为500 ~700 转/分,
凹板入口间隙为20~28毫米,出口间隙为8 ~14毫米。
(2)链式逐稿器转数为196 转/分,逐稿轮与上栅条间应有5 ~15毫米间隙,逐稿轮齿
尖与下栅条应有30毫米距离。
(3)清选筛上筛振幅为60毫米,下筛振幅为35毫米,风扇转数为715 转/分,颗粒推选
器转数为238 转/分,杂余推选器转数为278 转/分。
3 、动力传动部分的技术标准
(1)传动三角带在4 公斤力作用下正常的紧度。
(2)离合器分离杠杆应在一个平面内,高低差不准大于0.3 毫米,分离杠杆和分离轴承
的间隙为1 ~1.5 毫米,脚踏板的自由行程为20~25毫米。
历年来行之有效的改装:
1 、收割台外侧分禾器改为圆锥形或鱼脊式分禾器。
2 、割晒机过桥底部加滑板并延长300 ~400 毫米,可使半截穗落在铺子上面。
3 、木翻轮左端加皮带防止掉麦子。
4 、割台右侧安装折叶式铁皮档板,并加帆布防止跑粮。
5 、将收割台档风板加高到四块,并由后倾改为前倾。
6 、为减少丢穗损失,在收割台后面带2 米宽的耙子,在驾驶台上直接控制。
7 、拾禾器轴中间加支撑木瓦,杜绝断轴故障。
8 、喂入链在两条链中间增加一条链子或改用胶皮喂入链,安全可靠。
9 、链黄筛后部提高100 ~150 毫米筛面中间增加一道梳尺增强分离能力。
10、增设第三清洁室,筛面长度1.3 ~1.5 米,增设第三风扇直径为470 毫米。
11、在颗粒升运器刮板的前面铆上胶刮板还可改装38节距的滚子链条,提高升运器的工作
性能。
12、改装杂余反射器。
13、收割台外轮改为胶轮。
14、秸秆还田装置。
15、三角皮带轮槽加工时,必须按标准尺寸加工,可防止工作时打滑。
16、将4115发动机原来45马力提高到55马力,使用效果很好,调试方法、原机的怠速油量
和校正油量不变,仅提高额定油量,由原来50克增加到56~58克。
17、搞好收割机具的五封三档二堵二接一正确。
(十一)播种作业标准,适时早播,播量准确播得一致,下种均匀,行距相等,播行笔直,
不重不漏,不混不错,到头到边,不撒不漏,覆土严密,适时镇压。
1 、播量准确,播种机单杯流量误差±1%。
2 、下种均匀,米间粒数误差±1%。
3 、行距相等,行距误差±5 毫米,台间结合线误差±15毫米,往复结合线误差±25毫米,
百米弯曲度不超100 毫米。
4、播深一致,播深误差±5毫米。
5、到头到边,田间道不超6米,离林带距离不超1米。
(十二)田间管理作业标准
总的叫做“进地不见草、脚踩垄台断、垄沟脚下陷,地头一条线,雨后不出经流线,块块
都是好园田,达到草死、苗活、地发渲、增温、抗旱、小苗穿”。
具体要求:中耕深度250 ~280 毫米,行距误差±10毫米,地头起落线误差±5 毫米,每
10延长米不超1 棵大草。
(十三)小麦割晒作业标准
割茬一样高,割幅同样宽,铺呈鱼鳞状,穗穗斜向无,死不枕地,铺外无巨飞穗,趟趟不
见弯,地头一样齐。
具体要求,幅宽误差±100 毫米,百米弯曲度不超200 毫米,割茬误差±10毫米,铺厚不
超100毫米,割晒挽失率不超0.2%。
(十四)收获作业标准
小麦拾禾的标准是弹齿须接地,地表微见印,幅内不见穗,抖落不见粮,揉搓不见粒,仓
内不破碎,具体要求:跑、漏、裹和拾禾不净,综合损失率不超过18%,破碎率不超0.1%。
小麦联合作业综合损失率不超过2%。
大豆联合作业综合损失率不超过3%,破碎率不超过2%。
(十五)整地作业标准
松耙8月4日,不松9月地,喷好越冬药,施满秋施肥,翻耙作业达到早、深、平、齐、直、
黑、碎,实现土碎如面、地平如毯、黑色越冬面积100%。
(十六)喷药作业标准
低浓度、大水量、重叠喷、无后滴,达到药量准确,喷雾均匀。
机械变动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2-3 单位:台
续表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