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海北转运站
第四节 海北转运站
一、机构沿革
1986年,机构名称是海北接待站,书记兼主任耿福林。
1987年,书记兼主任陈立君。
1988年,书记兼主任程云太,副主任王天发。
1989~1990年,书记郭玉石,主任王天发。
1991年,书记兼主任郭玉石,副主任甄广文。
1993年,归物资科管理,称“中转站”,站长张铁英。在中转站成立商贸公司经销处,负
责人郭玉石。
1996年5月8日~2000年3月17日,中转站站长刘绍平。
2000年3月17日~2000年末,中转站承包给张凤义经营。
二、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中转站只在海北车站附近购置少量地皮,接纳到货物资,有少量人员值守。
20世纪60年代以后,扩建成具有招待所、食堂、货场的接待站,除接纳货物,还接纳农场
外出人员休息及对外联络。
1980年,为扩大接待站的规模,购买总数为86780 平方米的土地,同时开始修建620 米长
的铁路专用线及配套的货场(堆放原煤等)和专用仓库(院内330 平方米,院外320 平方米),
同时由农场大修厂(负责人任平)负责修建储油罐,共修立罐(300 立方米)4 个,卧罐(50
立方米)8 个,高压罐(25立方米)3 个,使总一次储油能力达到1600吨。油料首先进入立罐,
取用时流入卧罐,再经高压罐流入运油车。为确保安全,油库设专人负责,专人值班,但油库
由于设计和材质上先天不足,油罐位置互相之间太近,离人群近,输油管壁渗油。因渗油泄油
池面积不够等,常被市政安全部门查封。现油库基本不使用了。
招待所和食堂的规模有所扩大,招待所扩至870平方米(有客房和一个会议室),常被周
边单位用做办学习班的场所。
1982年专用线建成投入使用,接待所进入全盛时期,共有职工89名,住户43户,人口147人。
1993年,转变经营机制,负责人郭玉石利用中转站条件,办起兴海有限公司,生产地板块,
到1996年5月停止生产。
中转站是计划经济和卖方市场的产物,到90年代由于体制转变,物资充盈,变为买方市场
时,其作用大大下降,除部分原煤、油料在此中转外,其余物资大部分由汽车直接运到场内,
由于从场部发往海伦市的汽车增加,外出办事的人很少走海北,招待所也随之解体。
2000年3 月,农场将中转站承包给张凤义管理,除土地、油库仍属农场所有,其它均租赁
或转卖给个人经营,个人经营后,将专用线铁路换成了水泥枕。
中转站兴盛时期,年转运小麦2.4万吨,大豆1.5万吨,原煤1万吨,化肥3000吨,油料6000
吨。
为管理8 万多平方米土地上的事务,农场在此设立第四警务区,负责人刘绍平,负责管理
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国有资产管理、安全防火、案件查处、人口管理、治安防范、群众
服务、矛盾纠纷调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