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粮食管理

第二节 粮食管理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战略物资,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毛泽东同志说过: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为确保粮食供应稳定,我国一直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每个人
有自己应得的份额,统一持证在粮店购买,私买私卖是违法的,那时候,粮食推动了它商品的
属性,成为物资了。对粮食的管理历来都是严肃的,农场也不例外。

一、政策管理

粮食是农场的主要产品,农场对粮食的管理尤为重视,在政策上除贯彻国家、省的一些政
策外,农场还有自己的一些政策。

1 、原粮。生产的粮食是不许随便出售的(一斤也不行),要首先完成上交国库的任务粮
和农场的利费粮。剩余部分由农场议价收购,留做种子的粮食,即为国库粮,不许私自动用,
由总场统一调拨。

2 、口粮。按规定,在完成上交任务后留足口粮,但首先要完成上交任务,即使受灾减产
也要先完成上交任务,历史上农场有过完成上交任务后,口粮不足的年份(1977年),职工以
小豆、土豆等为主食,最后是从场外借粮,度过了灾荒。进入20世纪80年代,科学种田使单产
提高,即使灾年,农场也有足够的粮食完成上交任务和留足口粮。

口粮政策:包括总量、品种、质量、口粮标准、粮食关系管理等。

3 、粮贸销售

在农场,粮食基本上是统销,1996年以前私卖一斤粮,轻者记过,重者撤职。

农场粮食销售有3 种形式,完成上交任务后,可以联系外销,可以在期货市场销售,可以
出口,都比职工个人卖粮价格要高,农场多收入的部分与种粮户分成。一般是四六分或五五分。

在粮食单轨制以后,为方便职工购粮,农场规范了粮食市场,允许个体经营,但要办营业
执照,工商部门可随时对质量、价格进行检查。

1986~1995年,大豆外贸出口创汇675 万美元。1995年以后,国家开始进口大豆,农场大
豆出口为零,农场出口贸易接近于零。粮贸科主要任务转为内贸,组织收购和销售农场的余粮。

4 、粮食质量

农场上交的粮食和内留的粮食执行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只收三等以上的粮食。

小麦质量要求:容重放宽到650克/升,生芽霉变合并计算放宽到1.5%,毒麦控制在1%以
内,腥黑穗病粒每公斤控制在50粒以内。

水份标准为13.5%(国标标准)

杂质标准为1%(国标标准)

矿物质指标为0.5%(国标标准)

不完善粒指标为6%(国标标准)

二、粮食指标管理1 、上交粮指标1986年,每亩上交小麦200 斤,大豆150 斤,玉米350
斤,大麦200 斤,水稻350 斤。1999年,每亩上交小麦30斤,大豆30斤,玉米80斤,水稻80斤。
2 、1986~1998年种子指标,每亩留小麦40斤,大麦40斤,水稻40斤,大豆20斤,玉米6 斤,
油菜2 斤。3 、1986~1998年饲料指标:种马2000斤,种牛500 斤,奶牛2000斤,非役马800
斤,役马1500斤,役牛600 斤,非役牛200 斤,后备公、母猪400 斤,育肥猪400 斤,仔猪30
斤,鹿700 斤,羊60斤,禽50斤(豆饼顶1 斤精料,麸子3 斤顶1 斤精料)。4 、1986~1996
年口粮指标

按每人平均25公斤原粮预留,每年留小麦3000吨,大豆2000吨。

口粮指标:

一类:50斤/月,享受工种:采石、伐木、出装窑、锻工、锅炉工、归楞、烘炉工、浇铸
工、推土、推小坯、装卸、挑水、榨油。

二类:45斤/月,享受工种:农业、机务、狩猎、放牧、挤奶、调料、饲养员、司机、积
肥、育林员、打渔、力工、木瓦工、带锯、机制砖压工、烧窑、模型、钳工、板金、铆工、机
械、打井、电力工程、外线、养路、测量、架子工、屠宰、搬运。

三类:42斤/月,享受工种:生产队管理人员、制粉、制油、电业、黑白铁、制酒、机修、
电焊、车工、铣工、刨工、钻工、充电工、内线工、制革、酱菜、糕点、养蜂、自行车修理、
体育、付粮员、按摩、医生、水暖、炊事员、警卫、通讯、公安外勤、水泵。

四类:40斤/月,享受工种:兽医、科研、工副业、办公室、乡邮、冰棍、乘务员、油漆、
外科大夫、防检疫、收购、采购、非农保管员、勤杂工、加油站。

五类:38斤/月,享受工种:放映员、修鞋、缝纫、护理员、卫生员、营业员、理发、保
育员。

六类:36斤/月,享受工种:银行、邮局、修表、刻字、广播、电视、电修、医生、护士、
司药、教师、教育行政、大中专学生、中学生、医院干部、气象员、话务员、打字员、机关、
税务、公安、退休、分离、病休三月以上。

七类:30斤/月,家属和11岁以上儿少。

八类:儿童,不满1 周岁9 斤,满1 周岁11斤,满2 周岁13斤,满3 周岁15斤,满4 周岁
17斤,满5 周岁19斤,满6 周岁21斤,满7 周岁22斤,满8 周岁24斤,满9 周岁26斤,满10周
岁28斤,满11周岁30斤。为了改善职工生活,在粮食指标之外,农场每年每人供应22斤大豆。

三、粮油供应

职工的口粮和食用油到1996年以前一直是按一定标准统一供应。20世纪80年代以前供应品
种较全:大米、小米、玉米、白面均有供应,但白面、大米有定量,其余杂粮在指标内没数。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杂粮少,小麦多,口粮品种几乎是白面为主,为了改
善品种,社会上兴起一般换大米的热潮,因粮食禁止上市,大米不可以卖,但用白面换,双方
粮食指标不减,不会造成粮荒现象,因此,政府也没禁止,一开始是有车户经营此道,后来个
别单位也参与进来,算是为职工谋福利,开始是2 斤面换1 斤大米,后来1.5 斤换1 斤。换大
米现象持续了10年之久。

1、特殊供应:

为照顾回民生活习惯,在每年的开斋节,额外供应回民每人1 斤豆油,回民每月的豆油供
应量也额外多2 两(其它是每月半斤)。

20世纪80年代前,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多供应5 斤大米。

从1984年开始,建国前老干部、老工人每人每月多供应1 斤豆油,抗战前的多供应2斤。

为照顾知识分子,有助理级职称的每月多供应1斤豆油,有中级职称的每月多供应2斤豆油,
这项照顾到1994年停止了。

集体食堂用地方粮票购粮,每50斤粮票供应1 斤豆油。

生产队食堂用豆油须经领导批准方可供应。

产妇凭准生证、节育证,多供应1 斤豆油。

照顾人均以多给豆油为先,当时流传的一句话:“抽烟不顶用,喝酒顶一阵,若想办点事,
豆油大米粒。”当时的标准是油越大越好,上哪吃饭,说是吃油饼,别人会很羡慕的。

2、特殊供应方法

农场由于连年天灾,频繁转换体制,三次兴办家庭农场等原因,经济拮据,从1984年开始
不能按时给职工开资,场内动钱的事有时用转账的办法,但职工买粮转账很不方便,时有张冠
李戴的现象,为方便职工购粮,简化核算手续,堵塞漏洞,决定采取发放有价证券购买供应粮
油的办法。1990年4 月,农场以场发13号文件通知全场,有价证券(购粮券)只限购供应粮油,
不准在其它地方流通,不准兑换现金,购粮券按一定比例随工资一同发放,视同现金,由计财
科妥善管理。购粮券发放之初,确实方便了工薪族买粮,但时间一久,商家首先发现其可用之
处,于是市场、小卖店均收粮券(货卖的快),然后以100 元粮券换80元或90元现金的比价换
现金,其影响金融秩序的弊病出现了,为防止事态扩大,1995年农场断然停止发行购粮券。

3、特殊证件———居民购粮证

居民购粮证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的重要性,在每一家,户口可以忘记放什么地方,而粮
证是绝忘不了的,户口有些登记不准的,如学历、年龄、工种等,基本没人找,而粮证上的数
是非常准的,小孩一过生日,马上就去粮食科登记,因为可以调上去2 斤粮。粮食谁都知道重
要,但在计划经济时代,除了购粮证上的粮食指标可以买到粮,到其它地方是根本买不到粮的。
在最困难的时候,就是你粮证上有余粮,也不能一下子都买走,每次要限量供应,因为粮店没
有那么多存粮。1996年之后,农场粮证被取消使用了,居民可以不用粮证到粮店购粮了。

4、特殊商店———粮店

在粮食双轨制时,粮店的粮几乎比市场的粮便宜一半,因此除非特殊情况,没人到市场买
粮,市场粮食的买主是饭店和没有粮证的外地人。在粮食单轨以后,情形就不同了,价格一样,
粮店和市场相比,无论是品种还是质量,都很差。因粮店的粮几乎都是农场自己加工的,而市
场的粮几乎都是外地进的;农场的面粉是自产的春小麦加工的,面筋差,而市场从山东进的面
粉,都是强筋精粉,粮店粮食滞销。这除了商业搞活的原因,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原因,这也
是取消粮证,国营粮店倒闭的根本原因。

四、粮油加工

农场为了确保职工生活,确保粮油供应,建场的同时就具备了粮油加工能力。几经改扩建,
到1986年,粮油加工厂已具备年加工小麦7000吨,大豆3000吨的能力,其它品种的粮食也可加
工。为保全场口粮,农场每年留2500吨小麦,1500吨大豆,做为加工粮油的原料。那时候,粮
油加工厂是农场最兴旺的企业,产品畅销。

在体制上,粮油加工厂是独立企业,设有厂长、书记、财会班子。1990~1991两年曾归并
当时的粮贸科管理,1992年又独立了。1996年粮食滞销后,加工量锐减,到1998年,农场将其
以60万元的低价转卖给了个人。之后粮油加工厂很少加工面粉,加工豆油较多,为机榨油,很
受顾客欢迎,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粮油加工厂老板还在加工厂院内搞起了养猪,规模在
200 头以上,用粮食造酒,每天出酒200 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