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粮食处理中心

第三节 粮食处理中心




农场小麦产量每年万吨以上。一般麦收时,雨量集中,在120 ~200 毫米,不利于小麦干
燥,赶上涝年头,极易造成小麦损失,就是正常年景,晒场也不够用(农场只有10万平方米晒
场),粮食处理不及时,霉烂变质时有发生。1985~1987年,因天气影响,小麦晾不干,霉烂
变质、发芽等损失每年达百万元之多。1985年雨水大,小麦损失200 万元。经考察,建粮食处
理中心烘干粮食,比建晒场自然晾晒成本低,占地少,不受自然条件限制,可确保小麦不霉烂、
不变质、干燥质量好、上等级,并且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成本低,小麦烘干比自
然晾晒吨粮成本降低2 元。经多方考察,权衡利弊之后,1987年农场决定兴建粮食处理中心,
解决小麦晾晒困难。

粮食处理中心的设计规模是日处理小麦600 吨,储粮总量2700吨,机械化作业、自动控制,
正常作业,每班7 ~8人,6座金属粮仓均配有高压通风系统及单板机计算机自动测温系统,粮
食温度可以显示屏上随时读出。

工程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学院东方农业技术设备联合体负责整体设计、质量监督、技术
指导、技术服务。农场直接从单机生产厂购货,组织生产,工程分二期完成,粮食烘干中心的
地址选在第六生产队场院南侧,紧靠农场内循环路边。

第一期工程于1988年8月开始,共安装5HX-15型烘干机1台,金属粮仓7.2×10C型300吨
的2座,7.2×15C型500 吨的1座,提升机4台(由迎春机械厂生产并安装),初清机5×-50型
1台,复清机5×FZ-15型2台(白桦机械厂生产)卸粮设备一翻车台由农垦科学院提供图纸,
由农场修造厂生产并安装,同时配套生产并安装了粮食输送,粮仓测温等一些附属设施。烘干机
的能源设备是油料。

第一期工程结束,粮食烘干能力达到日处理300 吨,可降水5%。

由于施工结束已是10月末,当年没有投入生产。1989年投入生产,也没发挥大作用,只烘
干小麦367 吨,主要原因是烘干机不是定型产品,结构不太合理———热风道过短,容易失火,
经过交涉和维修,以后逐渐好转。

第二期工程1992年8月开始,安装一台5HL-15自动炉,建千吨粮仓2座。第二期工程结束,
粮食烘干达到日处理600 吨,降水5%的能力储粮可达2700吨。

1998年7 月6 日改油炉为哈同机械厂手烧炉。

1999年7 月18日,改自动炉排为手烧炉。

粮食烘干的工艺流程:检斤化验———粮坑———初清———烘干———安全水份———
复清———缓苏———水份上升———二次烘干———储粮仓,白天处理不完,可进缓苏仓晚
上烘干。

粮食处理中心建成后历年工作量:

1989年,烘干粮食367 吨,耗电6300度。

1990年,烘干粮食1043.489吨,耗电12300 度,耗油14.09 吨。

1991年,烘干粮食3535吨,耗电29100 度,耗油44.88 吨。

1992年,烘干粮食5850.765吨,耗电59400 度,耗煤102 吨。

1993年,烘干粮食2836.915吨,耗电27980 度,耗油30.21 吨,耗煤62吨。

1994~1995年,未查到工作量。

1996年,烘干粮食1122吨,耗电14060 度。

1997年,烘干粮食2077.36 吨,耗电22750 度,耗油26吨,耗煤55.5吨。

1998年,烘干粮食2080吨,耗电35660 度,耗煤180 吨。

1999年,烘干粮食929.331 吨,耗电14280 度。

2000年,烘干粮食100 吨,耗电1400度。

家庭农场都是在无可奈何的行政干预下才往粮食处理中心送粮烘干,粮食处理中心划归粮
贸科管理。

  粮食处理中心历年负责人:

  1988年~1990年3月,主任:闫永富。

  1990年3月~1992年5月,主任:皇柏林。

  1992年5月~1992年12月,主任:高凤和。

  1993年1月~2000年3月,主任:胡跃汉。

  2000年3月~2001年4月,主任:范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