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是经多年的实践和反思才认识到的。比如使用化肥和农药,表面上粮食增加了,
但土地板结,失去了保水能力,农药既杀有害生物,也杀有益生物,收益与持续发展相比得不
偿失,森林大量砍伐,造成生态失衡(干旱、洪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破坏,使一些珍稀生物
濒临灭绝……凡此种种,使人们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
经济发展必须走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新路,在农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生态
环境质量不断向好的方向转化,以确保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986年,农场成立水管站,加强水资源管理。
1994年,农场收两费一金(防洪保安费、水利建设附加费、防洪资金)。
1995年,农场成立生态农业领导小组。
1995年,农场完成场部城镇1995~2015年总体规划。规划由黑龙江省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
集体完成,现已开始实施。
1996年,农场出台“九五”期间节约能源办法,目标是“九五”期间节煤450 吨,节油100
吨,节电12万度。
具体措施:
1、锅炉采用废蒸气及冷凝水回收设备,改装节能拱。
2、采用磁性槽泥改装电动机,降低无功损耗。
3、农机使用自动汽缸修补剂,节省润滑油50%,提高寿命50%~100%,延长修理间距。
4、建设沼气工程和省柴灶。
5、更新农机具,计划更新拖拉机100台,汽车10台,可节油10吨,增效40万元。
6、推广少耕法6万亩,稻田浅湿干灌法3000亩,苗带喷雾航化,低容量化作业7 万亩,节
油50吨,34万元,标准化作业,每亩节油1 公斤。
7、改变经济结构和工业布局。
8、合理组织生产和运输。
9、合理分配和使用能源。
10、控制跑、冒、滴、漏。
11、提高产品的数量与质量。
12、控制资金占用量和各种物资大消耗。
13、控制人口,改变生活方式。
14、采用节能设备,改造旧有设备。
15、采用节能工艺,改革旧工艺。
16、采用新技术,改进操作规程。
17、完善产品和建筑物设计。
18、能源综合利用、回收再用。
19、开发应用新能源(风、太阳能)。
20、节能有奖,节油提奖8%,节煤炭、电力提奖15%,浪费受罚,个人奖罚同一比率,
单位按3倍处罚。
1997年,育新林场天然次生林区被定为分局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农场实施分局绿化年方案。
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农场每年要进行植树造林,整修道路,清理垃圾等工作,以保护整体
环境的优化,场部地区设有专职的环卫工人,为场部地区梳洗打扮。
环境保护的常规措施:
1、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2、多方筹措资金,落实建设经费。
倾斜扶持资金、农业发展资金、国家专项投入资金、股份合作资金、自筹资金(谁污染谁
治理,谁受益谁拿钱,谁破坏谁恢复),科技投入资金,聚积社会闲散资金,每亩提2 元做为
保证资金。
3、调整造林机制
采取多元造林机制,实行股份制造林、承包造林、个人开发造林(家庭林场)增加造林投
入,用好生态效益补偿金和上级对林业的优惠政策。
4、发展多样性绿化物种
实行绿化物种多样化,采取多树种造林,针阔混交造林,实现乔、灌、花、草相结合,绿
化、香化、净化、彩化、亮化、美化相协调,防护、用材、观赏相突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相统一,形成观光旅游资源,展示农场田园风光。
5、加大科技投入
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以环境保农业,以农业保环境,引进新型、高效机械。
6、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职工素质
形成各行业的科技队伍,为其提供研究开发环境,继续学习进修环境,舒适生活环境和留
住人才环境。
7、加快小城镇建设速度
小城镇具有载体功能、辐射功能、中心功能、拉动功能,尽快完成小型生产队撤并,实现
集中办学,增加场部地区人口、加快城镇建设速度。
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为确保此项工作推进,2000
年,农场组织人力编制了《海伦农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2001~2010年),这个规
划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理论,按上级有关环保的要求,充分收集农场各类相关
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是指导农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生态示范区建设以保证农场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经济建设、城镇建设、环境建设同步推
进为基本特征,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一体,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实施,把农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
山川秀美、生态平衡、文明富饶的现代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