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农场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强化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是维持正常农
场生产经营和职工群众生活的重要保证。
计财科作为农场财务主管科室,担负着全场各项资金的计划、使用和管理的职责。由于种
种原因,农场从1984年起职工工资就没有按时发放,农场生产经营活动也要靠银行贷款解决一
部分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资金管理显得格外重要。
农场生产资金主要集中在物资科、粮贸科,另外工商运建服单位也占用一定的资金。
物资科负责全场生产所需各种物资的采购、保管、领用。每年末各单位将下年度生产所需
生产资料数量计划上报物资料,经过全场平衡汇总后,物资科将计划上报计财科,经农场研究
确定后,计财科按计划拨付给物资科采购资金。
粮贸科主要负责全场农产品的收购、销售,农场“三留”产品的保管、调拨工作,占用的
是产品资金。
各单位在物资料、粮贸科领用物资通过转账结算。
工商运建服单位生产所需物资以外的流动资金按计划由计财科拨付。
职工生活急需的资金由计财科掌握,额度大的由场长、财务副场长批准,额度小的由计财
科长批准。
职工购买场内产品(如口粮、饲料、砖瓦等),看病通过场内单位之间转账结算。因为单
位和个人因此转账业务量非常大,由于转账控制不严,也出现了一定的乱转账现象。为了解决
转账带来的弊端,简化职工购买粮油手续,农场决定启用“海伦农场内部购粮券”,1990年4
月2 日启用购粮券,金额20万元,1994年1 月底停用旧版购粮券。1994年4 月18日启用新版购
粮券,金额30万元,1995年底停用。
一、收支两条线
农场对货币资金管理主要措施是:基层单位现金收支必须凭证办理,手续完备,严禁白条
顶现金,严禁基层单位擅自在银行开户或私设小金库及公款私存。现金收入、支出一律到计财
科办理,杜绝资金体外循环坐收坐支。记账凭证要有会计人员签发,出纳员方可支付,库存现
金超过限额,必须当日存入银行,现金出纳账要日清月结,做到账款相符。对出纳员实行长款
归公,短款赔偿制度。
二、重要资金管理
农场在以生产队统一经营体制下,对资金实行计划管理,管理手段包括核定产品储备资金
数量、金额,材料采购资金、农业机械修理费按计划指标拨付。
产品资金主要指口粮、种子、饲料,简称“三留”。按人口数及供应粮标准、各种作物下
年计划播种面积及消耗定额、各种牲畜数量及饲料消耗定额,计算出“三留”数量。
采购资金由物资科根据采购计划,分阶段支取采购资金。
拖拉机、收获机的大修理由机务科根据机械实际状况拟定大修计划,农闲时统一由大修厂
进行实施。
其他修理费、油料,机务科按不同机械每年计划作业量(标准亩)和消耗定额核定,计财
科实行“材料限额领用卡”,按生产阶段下达指标。如遇特殊情况修理费不够时,由场领导批
准后可追加指标。
实行家庭农场经经营体制后,农业机械全部转让,机械修理任务由家庭农场自行承担。农
场对口粮、种子、物资采购实行部分管理。1999年后,物资科实行承包经营,职工口粮实行市
场化运行,农场对上述资金不再核定。
三、三角债状况及处理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是中央直属企业,下属企业遍布黑龙江省,经营项目多。作为相对
独立的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交往很多,长期经济往来积累大量应收应付款项,形成错综复杂
的三角债关系。三角债占用资金数额大,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因为存在牵扯面广、范围大
和资金化转等问题,一个单独企业无法自己化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7年农场总局决定,
在总局范围内清理三角债。
农场抽调专门人员,对垦区内应收应付款进行清理,并到绥化管局内各个农场核对账目、
签订账目认证单,然后由绥化分局化转三角债。
四、清欠1986年初,农场各项应收款只有56.9万元,其中:应收货款173万元,职工借款17
万元,应收家庭农场款181万元,应收食堂周转金45万元。
从1986年起,应收款项逐年增多。
主要原因:
(1)职工借款增加。因公出差人员借款增加,报账不及时;职工由于个人原因借款增加;
分期偿还住房转让款等。
(2)从1988年起农场多次发放奶牛贷款,养牛户效益差,大部分贷款无能力偿还。
(3)家庭农场机械转让款、牲 畜转让款和家庭农场垫支的利费税、生产费用,到期后无
力偿还。
(4)乳品厂、粮油加工厂等工业单位赊销的产品款增加。
(5)粮贸公司赊销的粮豆款增加。1992年,农场专门成立了清欠办公室,开始清欠工作。
由于前清后欠,欠款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欠款回收速度,清欠工作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到2000
年末农场各种应收款高达2813万元。
农场财务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5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