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职工福利 一、医务劳动鉴定委员会
为确保职工因伤病不能参加劳动时,按规定享受一定的待遇,农场备有医务劳动鉴定委员
会,该委员会由场长任主任,副主任由场工会主席或常务副场长担任,委员由劳资、人事、计
财、卫生、工会、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担任,该委员会负责从科学角度提供职工伤病结论,提
交给场长办公会议最后决定处理意见。
二、职工待遇
(一)退休待遇
我国对退休金的享受条件从建国至2000年经历了4 次变化:1951年2 月20日政务院正式公
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条例》;1953年1 月2 日政务院修正了《劳动保险条例》,修正
的主要内容:一是适当扩大实施范围,二是酌量提高待遇标准;1958年4 月23日试行发布《国
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这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独
立法规;197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劳动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
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经过试用,这两个“办法”
于1979年全面实施一直到现在。其中有关退休条件和退休待遇的主要规定有:
1 、男满60岁,女满:干部55周岁,工人满50周岁,参加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2 、男满
50周岁,女满45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10年以上,经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3 、因
公致残,经医院证明完成丧失劳动能力的。
退休待遇:退休后,每月按下列标准发给退休金,直到去世为止。1、抗战时期的,退休金
是月工资的90%。2、解放战争时期的,退休金是月工资的80%。3、工作满20年以上的,退休
金是月工资的75%。4、工作满15年不满20年的,退休金是月工资的70%。5、工作满10年不满
15年的,退休金是月工资的60%。6、退休金不是25元/月的,按25元/月发给。7、1988年省
农垦总局规定,垦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退休金是月工资的100%。8、根据
《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独生子女父母是职工的退休时加发5%退休金,独生子女死
亡后没有再生育的加发10%退休金。
农场退休人员统计表
(1987~2000年)
表3-19 单位:人
截止到1999年,农场内部退休40人,享受职工遗属生活费的263人,工伤病残照顾40人。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历年给离退人员增加离退休费情况见下表。
农场离退人员增加工资标准表
(1999年)
表3-20
1984年开始,农场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到1991年共招收2282人。从1986年开始合同制工
人的养老金与个人和企业共同负担,个人每年平均交12元,农场每个合同制工人缴纳500 元左
右。到1994年,农场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所有职工都要缴纳个人养老金。1994年个人交
工资总额的2%,企业交14%,以后每两年个人提高一个百分点,企业降低一个百分点,一直
到个人和企业都负担8%为止,实行全员合同制管理后,个人不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不享受退
休待遇。
(二)丧葬待遇
职工死亡,发给丧葬费500元,抚恤金1500元,遗属没有生活来源的发给每月100元生活费。
(三)伤病待遇
经医务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可享受退休待遇,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由单位安排轻工作,生产队的则发给救济田,由减免利费税中预以补贴。
(四)下岗待遇
下岗现象是经济发展的特征,打破了建国35年以来,职工死守一个单位、捧一个铁饭碗的
状况,实现了劳动力合理流动,农场从兴办家庭农场伊始就有了下岗工人,到1994年农场5500
名职工,只有1500名有比较固定的工作,占总数的27%,其余人员均系“下岗”。刚下岗时,
职工心态是不平衡的,找关系,找领导,甚至上访。经过教育和指导,绝大部分职工能从容面
对下岗,并且不甘下岗,纷纷自找岗位,在非公有经济领域大展身手,重新确定自身价值。原
先在农场固定岗位上挣死钱的职工,下岗后经过农场扶持,个人努力而挣大钱的职工有很多。
在农场招用职工年代,因条件不够不能被招的叫待业青年,待业青年真的是什么活也干不上,
只有干呆,如今下岗是多了,但在家干呆的几乎没有了,无论是长工、短工,还是固定、临时,
有劳动能力的人总能找到出力的地方,得到应有的报酬。
为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农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种养业的贷款,五荒开发少收税费
等,并组建再就业服务中心,从事培训和劳务中介服务。春夏秋三季农忙时节,大量出短工的
人在市场等待招用,出劳务人与雇主谈好佣金,就随车而去。第二天给谁干不知道,知道谁的
价高给谁干,为了抢劳力,雇主不惜提高价格,最高价达到过每天35元,这是农场用工给不出
的价格。体现了劳动力和劳动要素的价值。
1998年8 月,依据分局精神,农场进行了申报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工作。10月开始签订《下
岗职工托管合同》,884名签合同职工,从1998年1~6月,每月可领126元。从1998年7月~2000
年12月,每人每月可领163.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