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就业结构

第六节 就业结构



农场就业观在不断变化,20世纪80年代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全等国家分配,给个人干点什
么,根本不算就业,根本不敢向外透露,怕被别人瞧不起,而90年代则不以国营私营论高低了,
只要是合法收入,挣钱多就是好职业。

就业率,20世纪80年代是百分之百,90年代以后则不好统计了,除了就业难,还有内部退
养,精减机构,企业转制等一些政策性因素造成一部分人闲着,而这部分人很难再就业,本岗
位是多余的,其他岗位不会干,重新学习和到外地就业,都因年龄太大而成为不可能。

就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是缺什么岗位,国家就设什么岗位,个人对此无可奈何,而90年
代则由市场来选择,什么挣钱多,干什么的人就多,仅以饭店而言,80年代除了机关食堂,场
部没有一家饭店,而90年代以后,场部有十几家饭店挂牌营业,服务、修理、运输等行业,也
都形成了规模,容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形成了蔚为可观的第三产业。

就业结构形成了产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一、二、三产业结构约为60%、20%、20%,90
年代以后则为60%、10%、30%。

第二产业下降的原因有政策上、大气候的影响,比如国家不再补贴,市场占有率低等,也
有经营不善,管理不当等原因,农场第二产业环境不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交通不便,资
源单一,电费较高,固定资产投资高缺少能人,投资观念保守等。

第三产业上升的原因是市场需要,庞大的第一产业需要大量的第三产业不但门类齐全,而
且服务质量好,送餐、送货、送服务、送方便上门已是再平常不过了。第三产业人才济济,资
本雄厚,那些转制、精减、内退、赋闲人员几乎都活跃在这里,有的单干,有的扶持子女干,
有的结帮结伙干,有的帮助别人干,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是分散,没有行
业协会,农场对其管理缺少长远规划,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农场人生活和小城镇建设的需要。

就业状态:

20世纪80年代兴办家庭农场后,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没
活干的局面,劳动力过剩,人们经受着下岗与择业的双重考验,有一技之长,年轻力壮的男劳
动力尚可求得一席之地,老弱、妇女劳动力则只有回家了。由于农活季节性强,突击性强,用
工集中,在种、管、收、运等环节上,需要大量的临时工,比如铲地,农场有1.33万公顷耕地,
按铲一遍每公顷用工8 人计算,共需10.64 万人,如果铲二遍,人还要多。农场根本没有这么
多劳力,一开始家庭农场带车去附近农村雇,路远人多,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后来农村看到农
场铲地多,自己用车将人工拉来,每个人每天给车主2 元钱,这样雇主就不用操心了,农场的
打工者也效仿此道,自然地形成了夏秋打工大军。

打工的成分,女劳力占75%以上,男劳力年轻的很少,最小的也在45岁左右,妇女们以其
瘦弱的肩头,扛起了农场生产的重担。

大量妇女出去打工,带动了其他一些行业首先是运输业,要有车将她们送到地头;带饭要
买些吃的,饮食业时不我待,学龄前的小孩子要有人照管,托儿所又兴旺起来。20世纪80年代,
没有岗位的男人,年轻的都选择外出打工,想去领略一下外面精彩,但不是没有专长,就是干
活拿不回现钱,纷纷打道回府,在农场,同样是打工的命运,因为这群人都是没有资本,自己
干不起大事,在农场打工又丢面子,因此出现大钱挣不来,小钱又没人挣的现象。1990年,农
场场部修建自来水工程,要挖很多自来水沟,但这些活都被附近农村的人包了,农场的人看着
这些人干。90年代略有改变,农场的房建队解体,汽车队解体,大量有一技之长的工人都成了
单干户,他们雇用的人都是年轻力壮的,剩下的人也去应聘一些临时性工作,去铲地、割地了,
小钱开始有人挣了。

  内退和老弱劳力则找不到活干,就业机会太少,哄孙子是他们最好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