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统战工作
第五节 统战工作
江泽民指出:“统一战线确实是我们一个法宝,要广泛宣传这个法宝,在民主革命时期,
我们运用这个法宝推翻了旧政权,建立了新政权。现在我们要运用这个法宝把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好。”
统战工作包括:民族、宗教、三侨、党外知识分子、光彩事业人士、扶贫、新移民人士,
慰问落实政策,理论研究、信息、宣传、队伍自身建设等工作。
一、民族宗教工作
农场共有7 个民族,汉族占94.7%,回族占3.41%,满族占154%,少数民族以回族为最
多,与农场的渊源最深。
1947年,海伦县在土改高潮时,县政府把回族人召集起来,动员广大回族群众到县城东北
36公里外的地方上荒(当时把开荒叫上荒)。经过县政府的号召和动员,1948年初来第一部分
回民,约30户,200 余人,他们没有机械、人畜上阵、艰苦奋战,一年后,丰收在望,可谁也
没想到通肯河流域内的土匪出动了(当时管土匪叫胡子)。这些土匪以抢秋粮越冬为能事,农
民赤手空拳,丰收的粮食收不回来,只好返回海伦县。海伦县很重视这个问题,向上级汇报此
事,于1948年冬派来一个排的回民支队,住在刘洪录(现一队西北),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是
消灭这股土匪,帮助回民搞开发居住点,在回民支队的有力打击下,这股土匪于1948年冬至1949
年春季被全部歼灭,以后这里的环境安稳了,人们将这个地方取名为“双录乡、新兴社”。回
族人喜欢集中、生活方便,省政府便动员回民来此居住,1956年从哈尔滨、海伦、拜泉等地迁
来40余户350 余人,取名双录乡东升大队回民村,村长张奎友、会计韩来升。
1955年农场成立,本年12月回民村划归农场管理,取名回民屯,书记王界平,主任张奎发,
会计韩来升。
1967年以后,经化验回民屯井水不宜饮用,容易发生大骨节病和地方病,经农场动员将回
民迁至场内各生产队,回民屯解体。由集中改为分散居住。以后不断有回民搬来场部居住,也
是杂居,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1984年以后,回民也有人到外地打工,但户口仍留在农场。
回民信奉伊斯兰教。回民在饮食上与其它兄弟民族差别很大,主要以牛、羊、鸡、鸭、鹅、
鱼为主。回民由于多年在农场生活,现在也过汉人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除此以外,回族还有宰牲节(古尔邦节小开斋节),伊历元旦、圣经节、登肖节、拜拉特夜、
开斋节、盖德尔夜等节日。
伊斯兰教登记工作已完成,但因场内暂时没有清真寺,他们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
农场三自(自治、自养、自传)基督教会由高立璋(女)1990年创立,当时有4 人,1998
年成为经总局登记的教会组织,执事人李玉梅,现有信众30余人。每周按教规活动,大型活动
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可聚起100 多人共同活动(包括附近乡镇信众)。
二、党外知识分子
截止到2000年,党外知识分子,共有47人,初级职称的23人,中级的21人,高级的3 人,
大部分集中在教育、机关、医院等单位。
三、光彩事业人士和扶贫工作
光彩事业无大举动,只限于对有急难事的群众和国家困难时的捐款,如1998年抗洪、希望
工程、捐资助学等,场长于方义带头为大学生捐款8000元是为美谈。扶贫工作主要靠政策,一
是国家的低保,一是农场拿出部分低价土地,还有就是各级领导每年给自己确立的扶贫户。
1997年8 月10日,根据黑垦办文[1996]30号文件精神,农场为包怀玉落实了政策。包怀
玉1 924 年出生,1947年12月入国民党东北屯垦局沈阳踏湾大专专修班。1948年10月至11月在
国民党沈阳第三军训班参一科培训。1948年11月沈阳解放时投诚,在西安解放团改造。1949年9
月在孟家岗农场搞农业技术工作,1956年到海伦农场搞林业技术工作,曾任林业科长,1983年
退休,现住良种队,党委决定按文件精神为其落实政策:1 、工龄从投城之日算起。2 、月工
资额调整到432.64 元,从1997年1 月1 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