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教学管理 一、教育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的职能是决策、指挥、监督、控制。
教育行政管理主要是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完成教育、教学任
务和上级交办的具体工作。
民主管理是通过职工民主大会实现。教职工在民主大会上可以尽情提出建议和意见,由大
会梳理后,由校长解答,解释不了的,向上反映,职工民主大会提出的合同教师、代课教师转
干问题,代课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学生杂费标准问题都经上级研究后,妥善解决了。
依法治校是通过贯彻《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方针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实现,贯
彻《义务教育法》主要抓失学率,不许适龄青少年失去上学的机会,不许雇用童工,提高教师
素质,完善教学设施,成立教育委员会,三教统筹,三教统管,实行分级办学,分级负责,通
过农场发文,强调基层单位发现失学的,主管领导受经济处罚,并要求家长把学生送回学校,
再就是抓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贯彻教育方针主要是抓全面发展,尤其是德育和素质教育。
贯彻规章制度主要是抓教职工的行为管理,树立教师形象,为人师表,确保教师队伍的素质和
战斗力;完成农场的具体工作主要是配合农场中心工作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
动,普法宣传活动,爱国卫生活动,各种节日活动,港澳回归活动,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分
局首届中学生运动会(1988年)在海伦举行。第三第四届也是在海伦举行(1993年、1996年)。
每次举办中运会学校要组织前导队(鼓号、彩旗、彩车、标语牌),团体操表演,修、画场地,
接待各场运动员,出裁判员、工作人员,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还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工作。
其它行政工作:
1987年3 月公布《教育体制改革及实施义务教育法规划》,一是到1993年完成普及九年义
务教育,二是办好高中,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四是加强领导,
保证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1987年5 月,成立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和家庭教育研究会。
1990年6 月,制定《人民教育基金征集办法》,根据总局2 号令、绥垦局发[1990]8 号
文件和场长办公会议精神,决定征集人民教育基金,每人每年10元,此款由农场财务部门掌握,
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修危房、购设备),促进集中办学等,不许用于人头费,师生福利、发放
奖金。农场成立人民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场长兼任(总局基金会主任由刘成果兼任)。
1992年,根据回族学生较多的现状,经农场批准,在学生食堂单辟一室,兴办回民食堂。
1997年,制定《迎接“两基”验收方案》,并最终赢得1997年和2000年两次验收合格。
2000年,制定《特困(贫困)学生确定方案》,确定为特、贫学生有如下优惠:免交学费
(伙食补助每月特困生35元,贫困生25元;特、贫困生考入大专以上学府,农场给予1000~2000
元的资助。
2000年,为配合“希望工程”实施十周年,下发《建立希望工程助学基金开展扶贫活动的
决定》,基金筹集办法:凡有工资的干部、职工要以现金形式损资,捐资上不封顶,场领导正
职不少于150 元,副职不少于100 元,科级(含副科)不少于60元,科员不少于30元,职工不
少于10元(向社会募捐:场部和农林单位每年募捐一次,凡有意捐款者,不限款额,不限时间,
可随时进行。场成立“希望工程”助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扶贫活动主要是场领导每人负责帮扶1 名贫困学生(单位领导除帮扶1 名贫困学生外,还
要帮贫困学生家庭脱贫。
行政管理还有教研室、督导室、职教办、财务后勤、招生办,前几项属常规管理,只有招
生工作不为外人所知。
招生工作,常年有事,有中考、高考、成人考试、自学考试,每一次考试,从报名、、审
查、上报,到组织考试、取卷、保卷、送卷,都必须十分认真,稍有差错,则影响考生一辈子
的前途。有资历的招生人士说:“招生工作无过便是功”。
二、教学管理
学籍管理:不许辍学,转学要对方回执,休学要地市以上医学证明,原则上不许开除学生。
每年新生入校偏班后,学生名册送教育科备案。
教学计划管理:按教材、教学大纲编制教学计划,交学校备案,写出教案,供教学使用和
检查,学期结束,教案统一上交备案。
教师管理:要求教师按计划写出教案,按教案上课,不许抢、拖教学进度,除了正确教授
知识,还要在学科内渗入德育教育思想,完成教书育人工作。教师要遵纪守法,为人师表,爱
护学生,以德治教,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索质,以一桶水的容量给学生一杯
水,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教师不要岐视学生,尤其是差生,要按教育
方针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使一个学生落后,教师要关心学校,利用民主大会,提出自己
的建议和要求(当然这些要求有规章做保证)。
学生管理:贯彻《学生守则》和《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制定的日百分评比规定,学生由
班主任具体管理,任课教师配合,教导处、政教处、团委、少先队监督协助,学生管理的目标
是全面发展,成为合格人才。为防止“学校进一步,回家退两步,到社会退三步”的现象,学
校随时呼吁家长和社会重视孩子们,具体做法是召开家长会,禁止学生到不该去的娱乐场所,
尽管这样,苦口婆心、含辛茹苦,学生思想滑坡现象还是比较普遍,主要是爱心、诚心、孝心、
信心、关心(五心)下降,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学生管理的另一方面是住宿生管理,尤其
是低年级学生,为此,低年级宿舍教师的密度要高,每寝室2 人,黑白天均有人管,还要管住
他们的腿,晚上确保上自习,不上市场去玩,难度也挺大,不比父母操心少,因为孩子手中有
钱,又对新事物感兴趣,可以说一不留神就溜走一个,就得去找,找回来还不敢教训,只能哄,
否则哭起来没完。
考纪和教学成绩管理:在素质教育没有完全取代应试教育之前,考试是衡量教学成绩的重
要形式,从上到下都不敢忽视,就是期中考试也和中考一样安排,有流动监考、有领导巡视,
发现问题公示处理,教师不敢越轨,学生也渐成习惯,因为任何不真实的成绩,欺骗的是自己,
卷子出来后串批、串评,发现差错通过领导查找,查实后扣减评卷者的考核分,对平均分低于
年级平均分10分的教师要戒勉谈话,亮黄牌,中考和高考参与分局评比,优秀的农场发给奖金。
1997年“双基”验收年,教育十大新闻:
1 、为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方针,农场在资金拮据的情况下,采取向上要一点,
场子投一点,群众拿一点的办法,投资400 万元,建一栋4250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一步到位
解决小学集中办学,到12月中旬,教学楼主体工程竣工,1998年9 月正式投入使用。
2 、为筹集新建小学教学楼资金,场领导带头每人捐款500 元,科队级干部每人捐30 0元,
一般干部(包括教师)每人捐200 元,工人每人捐50元,总计捐款141200元。
3 、农场一次性投入50万元,加上分局投入的20万元,合计70万元用于学校硬件建设,小
学的九室和初中的十室建设,均已达到省级二类学校标准。
4 、在全场教职工辛勤工作、全社会大力支持、场、分局、总局三级领导的呵护下,“两
基”工作的软件和硬件建设达到验收标准,10月8 日经省政府“两基”验收团验收合格。
5 、全场干部职工为“两基”验收捐献图书1080册。
6 、42名高考生被录取,其中本科5 名,专科14名,中专23名。
7 、初中被绥化分局定为“体育传统项目校”,并于12月2 日正式挂牌,该校还被确定为
省“素质教育试点校”。
8 、实验小学大队部号召全校为身患脑瘤的王清嫒同学捐款,此行动感动了全场,纷纷向
王清媛捐款,谱写了一曲“人间有真情”的颂歌。
9 、小学教师刘玉艳在总局举行的“六项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高中教师张凤英在
总局“说课”比赛中荣获“教学能手”称号。初中体育教师赵长印被省体委评为“优秀教育工
作者”。同时获得1997年总局“园丁奖”,并被选入全国八运会农垦观摩团,赴上海观摩八运
会。小学校长乔洪洲、高中教师秦丽娟、初中教师崔丽,分别被评为总局“优秀教育工作者”
和“优秀教师”。
10、在分局党委书记沈瑞忠帮扶小学生李明艳之后,场党委书记于春生率先帮扶了七队贫
困学生王艳之后,基层领导纷纷帮扶贫困学生。
教育改革管理:改革是大方向,是一切工作的动力,但教改必须慎重,否则贻误人才,农
场的教改始于1982年,当时小学开始搞“注提”(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中学搞语文科的常
青教学法,因为课时安排不进去,与教材不配套,没有坚持下去,“注提”一直坚持下来,并
且在不断地总结经验,但注提的不足也浮现出来,首先是人员上增加编制,常规教学,小学两
个班,两个班主任,实行“注提”,两个班两个语文教师,一个数学教师,两个班增加一名教
师,其次是教学效果,当时实行“注提”重要的一条是汉字输入计算机不易,拼音的符号性质,
使其容易进计算机,所以想用它代替汉字,但很快就解决了汉字输机问题和打字问题,速度并
不比打拼音慢,可“注提”却没停下来,教师看重的是它可以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而事实是
学生写拼音顺手了,汉字却生疏了。1990年对初一新生测试,一页100 字左右的笔记本上有70
多个错别字,简直不堪入目,家长们逐渐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无可奈何,分局一直在推广,取
消不了。
以后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清浦教学、马新兰教学法、说课法,效果都不错。
在学制上一直不稳定,小学20世纪80年代五年制,90年代六年制,90年代末又改五年制,
中学1999年改四年制,现又要改成六三制,这种混乱带给教师的是无奈,不容易积累经验,带
给家长的是茫然,于是学生纷纷到外地念书,农场教育开始滑坡。
三、后勤管理
基本上是教育科管理,科里订书、发书,科里统一购买物资发至各校(按各校计划),各
校只是负责保管。
食堂:
1980年以前,分散办学,没有食堂。1980年8 月,在原英语班(俗称小楼)办高中,遂成
立食堂。1981年,高中教学楼没全部完工,高中就搬进一个月(应付上级检查),以后高中又
搬回小楼。1982年,高中搬进新楼,小楼就变成宿舍和食堂,因其偏远,1984年,初中教学楼
完工后用其工棚房改建食堂,学校搬至教学楼内。随着高中扩大,食堂不够用了,1988年,新
建丁子形食堂350 平方米。1992年,全场初中合并,在丁字形南北方向的北侧又接了250 平方
米,形成现在600 平方米的格局。
1992年,因初中合校,回民学生增多,特别在食堂中辟出一室办了回民食堂,1996年停办。
1991年,高中领导袁成玉将锅炉房和食堂的夹空处接成房子,一半做仓库,一半做豆腐房,
专为食堂和老师做豆腐。
食堂管理员:
1980年张生,1983年刘恒勤,1988年王甲清,1989年张成江,1991年厉彦伦,1992年张生,
1993年王洗平,1994年牛玉芬,1995年赵刚(开始租赁),1997年郑吉祥,1998年7 月赵长印,
199 8 年9 月陈景祥、肇恒文,1999年钱东财,2000年卖瓤租壳给韩生。
从建食堂就当炊事员的王会明师傅一直在教育食堂服务,不管是大帮哄、租赁还是转卖,
他都没离开食堂,都没有投身其他饮食业。转卖以后他工资仅450 元,这种为教育服务的情结,
让人敬佩。
1992年,初中合校,住宿生增至400 人(含高中),社会上有的人看准商机,在学校周边
办起了以学生为对象的小吃部,拉走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他们可以给学生过生日(预
约),可以边吃边看录相,可以随时点吃,对这种现象,工商干预过,学校干预过(不让学生
去吃),但效果都不明显,最后还是价格战致胜,学校食堂,在价格战中获胜。
还有到学校拉几个学生在家住,供应伙食的商家,学校是极力反对这种做法,但初始因学
生多,住的地方挤,也管不住,后来商家看到有利可图,也禁不住了,借口是亲戚、朋友的孩
子,就把学生拉走了,随着学生减少,管理力度加强,到小吃部用餐和到社会散居现象几乎没
有了。
随着经济发展,陪读现象增加,边远队的学生家长,为了方便学生,纷纷在学校随近租房,
既可以照顾食宿,又可管教学生,也给学校减轻了压力,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
宿舍:
1980年建高中时,宿舍、食堂、教室在一栋房内,1982年高中搬至教学楼内,原校变成宿
舍。1986年农场从劳改体制回到农垦体制,重点高中撤销,住宿生大减,只剩一半,小楼西部
空起来了。
1987年,为解决教师住房紧张,党委决定将住宿生迁至教学楼内(高中男生住初中四楼西
部,高中女生住高中三楼西部),原高中宿舍改成19户教师住房。
1989年,为方便管理,高中男生回高中一楼东侧住宿,至此,高中楼里住高中学生,初中
楼里住初中学生(初中把高中撤走的地方做了宿舍,首次有住宿生)。
1998年,小学合校,小学和初中住宿生住初中四楼。
2000年初高中合校,初、高中搬到原初中楼上课,高中楼倒出来全做宿舍,至此有了专门
的宿舍楼。
宿舍管理:
1980~1985年没有专职人员,由教导干事、总务干事兼管,李万忠、许永富、薛念光、梁
丰均管过宿舍。1985年3 月25日,调张玉宝专管高中宿舍,1987年调岳伟(女)专管女宿舍,
设立专门工人打扫宿舍。初中宿舍1991年前也是兼管,1991年由刘汉强管理,1993年王志红管
理,1995年乔兴国、夏元华管理,1999年姚福春管理,2000年初,高中合校,高中楼变为宿舍
楼后,调张雅娟负责宿舍管理(兼管中学女生),张玉宝、苏庆军管中学男生(兼做司炉工和
小学值班工作)。李桂芝、李玉梅、靖海燕三人管理小学住宿生(男、女),取消了清扫工人,
这些人既要管理住宿生,又要清扫卫生。
宿舍管理最主要的是安全,不丢人(夜不归宿)、不丢东西、不打架、不出意外,其次是
统一,统一被单、被罩、标牌(带照片的)、物品摆放,使宿舍内整齐划一,有军营宿舍的感
觉,再次是卫生,要求不在宿舍内洗漱和洗东西,使宿舍干燥,没有异味,学校宿舍管理在分
局内是有名的。
后勤管理:包括环境(操场、教学楼、食堂、宿舍)、财物、勤工俭学、教师生活。
1986年,小学、初中、高中各据一方,一家一个运动场,一家一个领操台,周围没有围墙,
四通八达,鸭鹅、牛羊经常到操场上来。1992年6 月10日,场长任尚文决定给学校修铁围栏,
抽调小学总务主任孙维成负责此事,历经3 个月,修起从原三兄弟饭店南到高中前、东到初中
东,往北和小学大门联上三面围栏,700 米长。1998年,小学楼建成,又将围栏东西扩至机关
路西,北边从原小学门前南围上,至此学校围栏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南面三校各有1 个大门,
北面有一个大门,沿围栏栽有松树、柳树,高中门前栽有一块杨树,各校门前有花坛、榆树墙、
操场上摆放篮球架、单双杠、滑梯、转盘、爬梯、秋千等器械。
原来操场小学的较大,开运动会都在小学门前开。1998年小学楼盖好,栅栏南移,操场中
间的树砍掉,在初中北面重新规划一个大操场,平时上课用,开运动会时也用。2000年将400
米跑道的里圈用8 厘米高的水泥牙子围上,刷了白油,圈内种上了绿化用草坪。
教学楼都是20世纪80年代所建,样子老,但楼仍很坚固。从1998年开始,教学楼进行了较
大的维修。
1998年高中楼铺上了水磨石地面。2000年初,高中楼换上了铁皮盖,彻底解决了平顶盖漏
雨的毛病。
食堂刚建时是水泥地面,1992年以后铺上了磁砖,炊事用具不是铝的,就是不锈钢的,不
上“锈”,和面机、烤箱、冰箱等一应俱全,具备清洁、卫生、方便、快速的特点。
宿舍前面有叙述,这里只说条件,还是房子少,集中程度太高,上下铺,一个大屋住过60
人,最挤的时候两床睡3 人,随着学生减少,宿舍也宽敞了,开始间隔小间。
财物:教育科财会双重领导(场计财科、教育科),负责教育财务管理,教育的物资直接
归教育科管理,设后勤主任一人,负责购买(按各校计划)、分发、保管、检查,实践证明,
集中管理比分散管理更经济些。
勤工俭学:没办家庭农场时,学校劳动由场里安排,哪个队搞不过来,学生去干一趟,结
算是转账,学校拿不到现钱,积极性和干活质量差,兴办家庭农场后,干活是现金,学校积极
性大增,夏锄和秋收都有活,效益也好。但受劳动天数限制(规定每年两周劳动时)和学生家
长的反对,还有安全因素和市场机制制约,学生劳动高潮兴起于1993年,消灭在2000年。市场
因素是大量农村劳力主动上门服务,替代了学生,现在学校的勤工俭学收入几乎为零了。好的
时候学生劳动所得有一半还给学生,每天有补助,劳动结束时还可统一买校服等。现在学生劳
动时间几乎都用在了校园建设上(除草、栽树)。
教师生活:在市场化服务不健全时,教师买煤、买秋菜、买粮油、换大米、吃豆腐、拉烧
柴、婚丧事、搬家等,学校均要管,统一雇车、统一分送。1996年以后这些事基本上不用学校
管理,教育科拥有的上海50车也卖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最头疼的事是住房,招聘老师,不
安排房子老师就不来农场,农场有过为招聘教师修房、买房的历史。1984年和1987年农场将两
栋教室改成29户家属房。90年代后,住房转让给个人,住房进入市场,条件好多了,现在已有
41户教师住进了家属楼内。其余教师的住房也都自行调节,住进了可心的房子,少量教师自己
盖了房子。90年代初,中级教师月薪120 元左右,到2000年,中级教师工资涨到了1000元,高
于机关正科级干部。
尽管社会化服务职能增强了,后勤为教学、为师生服务的思想没变,比如为教师提供信息,
为单职工教师提供致富项目,为学生提供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等。
高中历年升学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5-5 单位:人
教师学历状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5-6 单位:人
续表5-6
教师技术职称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5-7 单位:人
职业高中基本情况一览表(一)
(1980~1986年)
表5-8 单位:人
职业高中基本情况一览表(二)
(1980~1986年)
表5-9 单位:人
第二中学基本情况一览表
(1978~1992年)
表5-10 单位:人
一队学校自然状况统计表
(1986~1992年)
表5-11
0000135;[/$$p]
二队学校自然状况统计表
(1986~1992年)
表5-12
四队学校自然状况统计表
(1986~1991年)
表5-13
五队学校自然状况统计表
(1986~1998年)
表5-14
六队学校自然状况统计表
(1986~1991年)
表5-15
七队学校自然状况统计表
(1986~1998年)
表5-16
八队学校自然状况统计表
(1986~1998年)
表5-17
九队学校自然状况统计表
(1986~1998年)
表5-18
续表5-18
十队学校自然状况统计表
(1986~1992年)
表5-19
十一队学校自然状况统计表
(1986~1991年)
表5-20
十二队学校自然状况统计表
(1986~1998年)
表5-21
育新林场学校自然状况统计表
(1986~1998年)
表5-22
续表5-22
农场教育系统获总局以上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一览表
(1986~2000年)
表5-23
续表5-23
我们的起点
(农场小学校歌)
0000151;[/$$p]
春华秋实
(农场中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