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医疗卫生管理

第二节 医疗卫生管理




农场卫生科负责卫生行政、计划生育、卫生防疫、基层卫生所管理、指导,医院负责疾病
防治、医疗设备管理、卫生队伍管理。

1985年,新医院建成(2400平方米,卫生科和医院同时搬至新医院内,并实行科院合一体
制),经费全额拨付,有基层卫生所15个。

1992~1993年,科院分开。

1993~2000年,又实行科院合一,经费为差额补贴,半事业、半企业经营,拨付率1993~
19 99 年为70%,2000年为40%,取消档案工资,实行岗位工资,基层卫生所工资为40%,其
余部分创收解决。

1980年,农场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负责全场计划生育工作。

1982年,成立卫生防疫站,负责计划免疫,食品卫生监督,地方病防治,传染病防治等工
作。

1990年,成立妇幼保健站。

1986年,有医护人员81人,1989年增至90人,到1993年共调出26名,基本上是骨干,剩64
人。1993~1999年,没有送医护人员外出进修,也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分来,使技术水平下降。

1992年,农场出现第一家私人诊所,以后相继出现2 家,有2 家私人药铺,这使部分患者
从医院分流出去,加上去海伦市的汽车,一天10多趟,在外地买药的人增加,医院效益下降。

1993年,采用考试方法,精减7 人,但没成功,这7 人在家待了50天后,又上班了,同年
农场出台政策,男50周岁,女45周岁可提前退休(退养),一次退休10人。

1995年,通过考试、考核、评审结合的办法,精减15人,如口腔、理疗、中医科、B超与
心电合并为一个科。

1994年以前,专业技术员、医疗费中级以上报90%,助理级报80%,初级报70%,一般干
部报50%。

1994年,取消公费医疗,每人每年核给20元医药费,专业技术人员大额医疗费实行基数
(4000元)限制,基数以上按比例报销,此举制约了医院的效益。

1997年,分局卫生年,重点完善基层卫生所建设,投资8 万元,建成13个甲级卫生所,基
层卫生员除负责医疗外,还负责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工作,给60%工资,其余由创收解决,并
规定每月15日例会,坚持至今。

2000年3 月,改造基层卫生所队伍,通过考试考核,从尾数淘汰5 人,又通过考试,在大
中专(自费)毕业生中挑选5 人充实基层卫生所。

1985年以后,建国前老干部退休增加,按政策他们的医药费百分之百报销,到1994年药费
吃紧后,老干部的药费额越来越大,每个人1 万到数万元,全场几百人,成为农场老大的负担,
群众总结说:一人离了休,全家药不愁,意思是老干部开的药,不全是老干部吃了,亲友、家
人也帮着吃,漏洞太大。为此,农场多次制定老干部药费管理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设立老干部诊室,专人负责,口服药一周量,静脉注射在医院进行。

2 、到外地治疗要经院长同意,到指定的县以上医院就诊,单据要规范。

3 、在外地居住的老干部,凭县以上医疗单位的票据报销。

4 、按平均数制定指标(30万元),由医院把关,超支院长、主管医生受罚,节余有奖,
全院受益。

  5、加强宣传教育,使老干部珍惜自己的权利,从源头上堵住药品外流、药费虚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