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卫生防疫

第三节 卫生防疫



一、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防止传染病的有效手段,重点人群是婴幼儿,新生儿当天就接种卡介苗,最迟
在一个月内也要接种,然后按月、按年分别接种百白破、小儿麻痹、麻诊、流脑等疫苗。1994
年之后增加了乙肝、甲肝、丙肝、狂犬、腮腺类、风疹、水痘、流感等疫苗的接种。

二、食品的卫生监督

按《食品卫生法》检查,监督食品卫生行业和从业人员,申领执照时,企业要有卫生许可
证,从业人员要有健康证,平时不定期检查,发现不合格之处,限期改造或停业改造,或吊销
执照,发现从业人员有传染病,要勒令其停止经营行为,确保消费者安全。

三、传染病防治

农场辖区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出血热、流脑、流感、乙肝、肺结核等,经过免疫接种,改
善卫生环境,改变饮食习惯,改进基础设施等手段,传染病发病率连年下降,现在本地区最厉
害的传染病是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

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以发烧、出血、休克、肾脏损害及高病死率为特征的急性动物
源性传染病,在黑龙江省分布很广,农场时有发生,主要危害青壮年劳动力。

出血热的传染源是鼠类,接触携带病毒的鼠或鼠的排泄物(尿、粪便、唾液),吃被鼠污
染的食物都可发病。人和人之间极少传染,但病人发病初期的尿、血中有较多的病毒,也可传
染人。

感染出血热病毒后要经过2 周左右的潜伏期才发病。初起是发热期,症状象感冒一样发高
烧、打寒战、浑身没劲、全身疼痛,以头、腰、眼眶痛为常见,称为“三痛”,而且眼、脸、
前胸发红,象喝醉酒一样,称为“三红”,消化道症状比较明显,一般食欲减退,重者有腹泻、
恶心、呕吐,有的还有剧烈腹痛,这段时间一般3 ~7 天;然后进入低血压休克期,病人脉搏
细弱,面色苍白,手足凉,呼吸急促、衰浅,血压下降或发生休克;经过1 ~3 天进入少尿期,
尿量明显减少,有的病人尿里有膜状物,也可能有神经症状,如头昏、嗜睡、烦躁,以后昏迷、
抽搐,皮肤出现瘀斑,有呕血、咳血、便血、尿血、鼻子出血现象,颜面、四肢浮肿;在持续7
~14天后进入多尿期,此时尿量明显增多,可达500 毫升以上;之后进入恢复期,一般3 ~6
个月才能完全恢复,有的还留有后遗症。本病在病程的每个时期都能引起死亡,对人的生命危
害是十分严重的。

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1 、防鼠、灭鼠:不要徒手取死鼠或活鼠,不要用鼠尾来统计灭鼠成绩,死鼠要及时焚烧
或深坑埋掉。

2 、防螨、灭螨,保持室内干燥、通风、清洁,可用敌敌畏等灭螨。

3 、做好食品卫生,餐具消毒,食物保鲜工作,剩餐必须加热后食用,千万不要吃鼠肉。

4 、秋收要由近及远,做到四快:快收、快运、快打、快藏,最好边收边运,不在田梗沟
边停放,防止将鼠类带到场院和村内,秋收劳动要把裤角、袖口扎紧,把衬衣扎在裤腰里,皮
肤破伤时要及时处理。

5 、野外劳动时不要在地边、路边、沟边及河堤边多草的地方坐卧休息,衣服不要放在草
地上,也不要在草地和柴草垛上晾晒衣服。

6 、治疗出血热应做到“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不远道求
医,不能再参加劳动,以防劳累,加重病情。

7 、陪伴急性出血热患者的人员应防止病人的血、尿及其它排泄物污染皮肤及伤口,以免
被感染。

8 、全程足量接种出血热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措施,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更应及时接种。

四、地方病防治

场内地方病主要有地方性大骨节病和地方性心脏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大骨节病是一种病因不明,地方性、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得病后不能治愈,行动受限,
影响人口质量和素质。1991年8月,工会、卫生、教育联合对全场进行检查:3~6 岁查545人,
患病186人,占34.2%,7~16岁,查1606人,患病790人,占49.19%,病情呈逐年好转的稳定
势头。

大骨节病的防治措施,目前公认的是口服亚硒酸钠,场发文件要求:3 ~16岁儿少必须服
用,生产队、医院、学校分别负责,要象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抓服药,不负责任的要撤职,
要送药到口,服完再走,登记造册,定期检查,观察效果。还可用调入非病区口粮,增加大米、
蔬菜、水果用量,减少镰刀菌中毒,改造饮用水等方法防治。农场15年的文件中,有十几处改
水,治水的方案,可见历届领导对防治大骨节病的决心和投入,正因为如此,20世纪90年代中
后期,大骨节病失去了威风,学校操场上都是欢蹦乱跳的儿童,大骨节病基本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