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居民生活水平
第五章 民情
第一节 居民生活水平
居民生活水平应了那句话:芝麻开花———节节高。有工作的不必说,下岗职工和老弱病
残的生活水平,都比20年前有极大的提高。这主要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加上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的发展环境,使勤劳的人生活都好过了,能人发财了。即使是弱势群体,也有“最低生活保
障金”和农场的扶贫政策。
一、穿着打扮
颜色有黑、白、灰,款式有中山装、解放装、西服及其他流行款式,质地从布料上有了根
本的转变。现在是色彩斑斓,款式新颖,什么皮革、羽绒、纯毛、化纤、棉麻,什么时尚、仿
古、露、透、瘦、野的,服装象风一样,东西南北说不准,很难有时兴三年的款式,追逐、攀
比、新潮、爱美的观念,使服装趋势,难以预测。除了衣着,女性化妆也靓丽,最初是从脸部
和青年人开始,主要是口红和眼睛,口红分七色,眼睛要描眉(纹眉)、画眼影、安睫毛、烫
睫毛,割双眼皮,做面膜。如今即使是老年女性出门,也要化一下简妆。
二、吃喝
这是变化最大的,除了传统的鸡、鱼、肉、蛋、奶、果、海鲜,人们开始追求营养、保健、
绿色、时尚的食品,如麻辣烫火锅、狗肉、狗不理包子、烤鸭、野味等。除了这些,人们开始
回忆吃糠咽菜的时代,岂非无营养,于是米不敢多洗,怕糠丢了,菜选野菜、蕨菜、婆婆丁等。
吃香喝辣是形容吃的标准,但现在过时了,吃香算什么,要吃出健康,吃出时尚,吃出文化。
三、住房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土房、砖房各占一半,人均不足10平方米,老少三辈一屋挤的很多,
农场拼命盖房,还是不够住。80年代后期,住房开始转卖,允许个人盖房,农场还予以资助,
场部地区一下子多出一个“地主屯”(自建房区、房屋质量好)。到1994年以后个人建房几乎
为零,原因是生资涨价,流动人口增加,场部买房比建房便宜,新盖的房子,原价卖不出去,
这一时期,人们以装修为主,城里什么样,咱们什么样。1999年第一栋6 层6 单元住宅楼建成,
如今4 栋住宅楼拔地而起,200 多户进了楼房,约占场部地区住户的五分之一,满屋木板围上
的装修方法也不时髦了,改为刮白和木质地板,现在卖房,连家俱一起卖,只带行李走人。楼
房的价格约每平方700 元,较城市低了很多。
四、出门
过去在场内走动,骑自行车是首选,连干部下队都骑自行车,出场主要是坐汽车到海北车
站坐火车。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农场只有两台大客车通海北,很是拥挤,生产队外出,
很多都搭乘胶轮拖拉机去海北,司机在以前算是很好的职业。进入90年代,农场开通了直通海
伦市的大客车,并逐渐增加车次,现农场已有直通哈市、绥化市、海伦市的大客车10多车次,
外出太方便了,通海北汽车只剩一个车次。随着私家车增加,坐小轿车出行也很平常。场内出
租车比比皆是,打车成了时尚用语。
五、培养子女
孩子一般都是在医院出生,难产就剖腹,一般极少出现新生儿死亡现象。孩子一生下来,
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人围着、钱供着。长到4 岁就可进幼儿班,到6 岁进学前班,7 岁
上小学,这时父母已在孩子身上寻找闪光点,然后找人辅导(比例不大),12岁上初中,如果
看孩子学习较好,就该寻找外地学校,送子求学了(算新式“孟母择邻”)。如果考上大学,
自然是高兴,但因此在经济上却要大笔地花费了,没有几万元下不来,对于工薪阶层,这是一
难关,不少人为此负债累累。毕业后要找工作和结婚,家长都得管,培养一个子女要10~30万
元,几乎倾尽一个家庭的所有。如果不能上大学,花费就少多了,在农场结婚3 ~5 万元就很
体面了,只是工作不好找,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