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小豆栽培技术
红小豆栽培技术
红小豆栽培技术
王绍强
红小豆是一种营养丰富,具有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的经济作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对红小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适度种植红小豆,对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两高
一优”农业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场种植红小豆有40多年的历史,但大面积种植是从1992年开始的。1992~1998年全场累
计种植红小豆748 公顷,总产1262吨,平均公顷产量1687公斤,最高单产为每公顷2509公斤。
现将几年来红小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1 、合理选茬与整地
红小豆为豆科作物,应选择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前茬,避免与豆科作物连作,以减
轻病虫危害。红小豆喜温,不耐涝,耐脊薄,因此应选择岗地、平地且排水良好、肥力中等的
地块种植。整地为伏、秋深松或深翻,整平耙细,秋起垄分层深施肥。
2 、良种包衣
红小豆品种选用大红袍、垦引l号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适宜农场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水平,
品质好,产量高,销路好,比原来当家品种增产10%以上。在播前2 ~3 天用种子量1%的大
豆种衣剂包衣,可有效地防治苗期多种病虫害。根腐病较重的地块选用黑龙江八一农大生产的
大豆种衣剂效果较好,胞囊线虫和苗期虫害较重的地块选用北京农业大学生产的大豆种衣剂效
果较好。
3 、适期早播,合理密植
红小豆为无限结荚习性,下部荚成熟较早,上部荚成熟较晚,相差10天左右。因此,适期
早播,充分利用早春有效积温,是夺取高产促进早熟的关键措施之一。农场红小豆高产播期为5
月5 日~15日。播期过早,幼苗瘦弱,生长不良,直接影响产量。播期过晚,生育期缩短,营
养生长不充分,上部荚不能正常成熟,株粒数和粒重明显下降,造成减产。据试验,保苗数以
25~28万株/公顷为宜,收获株数20~23万株/公顷产量最高。
4 、科学施肥
以基肥(秋起垄夹肥)和种肥为主,结合花期叶面追肥。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00 公斤,尿
素45公斤,硫酸钾60公斤或生物钾肥22.5公斤,其中基肥占施肥量的2 /3 ,种肥占1 /3。为
抑制红小豆生长过旺,改善品质,促进生长,达到保花保荚、增加粒数和粒重,提高产量,促
进早熟,在开花初期、盛期各进行一次叶面追肥,每次每公顷施磷酸二氢钾1.5 公斤+丰产素
0.4升,对植株较瘦弱的地块,每公顷加施5 ~7 公斤的尿素。叶面追肥增产幅度为9.6%~
17.4%。
5 、加强田间管理
(1)镇压:播后要及时镇压,以抗旱保墒,出苗一致,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
(2)中耕:在红小豆整个生育期进行3 ~4 次中耕,中耕先深后浅,以达到增温放寒,
抗旱防涝,保进根系发育和植株生长,防止倒伏的目的。播种后进行第1 次中耕,只进行深松
不培土,深度30厘米;苗出齐照垄后进行第2 次中耕,也只深松,深度25厘米以上(第3 次中
耕在6 月5 日前结束,松土深度12厘米,少培土;第4 次中耕在开花前结束,松土深度8 ~10
厘米,并将垄培成方形垄。只进行1 次深松的应在苗出齐照垄时进行。
(3)化学除草:根据各地块杂草情况,采取相应的化学除草方法。一般在播后苗前每公
顷施用50%乙草胺2.5 公斤或禾耐斯1.4 ~1.7 +70%赛克津0.5 ~0.6 公斤,进行土壤封闭
除草,对稗草、狗尾草、苋菜、藜等1 年生禾本科杂草和小粒阔叶杂草防效较好,有条件的应
进行秋施药,除草效果更好。对野燕麦较多的地块,在野燕麦4 叶期以前,每公顷用12.5%拿
捕净1.2 ~1.5 L进行茎叶处理即可。
(4)人工除草:对未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要在幼苗照垄后及早进行2 ~3 遍人工铲地
除草,人工铲地必须在封垄前结束。7 月上中旬和8 月上旬,所有的红小豆地各进行1 次人工
拔大草,以实现清趟豆。
6 、适时收获
根据红小豆上、下荚成熟不一致,成熟后收获不及时易炸荚的特点,应掌握适宜的收获时
期,确保丰产丰收。一般在豆荚有2 /3 变成黄色时进行收获。由于红小豆结荚部位较低,只
能采取人工收割,田间晾晒,当豆荚全部变成黄白色,子粒变成固有颜色和形状,水分在16%
~17%时进行脱粒。脱粒时必须严格掌握子粒水分含量,水分大脱不净,水分小破碎粒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