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
(一)
《和平牧场志(1960—1985)》历经26年的时间,经过多次修改,几易其稿,现在终于出
版了。这是和平牧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这部志书,较为翔实地记录了自1960年建场至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和平牧场的发展历程。
它的出版,必将以其存史、资治、教化的特有功能,为牧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
促进作用。
据史料记载,和平牧场原系成吉思汗后裔的封地。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这里属哲里
木盟杜尔伯特旗固山贝子的游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便是这块膏腴土
地的真实写照。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推移,一些汉族人民来此谋生安家。从此,蒙、汉两
族人民兄弟般在这亘古荒原上辛勤耕耘、牧畜,繁衍生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互助组、高级社
直至人民公社,为和平牧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建场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牧场的隶属关系和
经营方针多变,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业、牧业生产徘徊不前,经营连年亏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牧场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革除了经营方针多变的弊端,
重新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奶牛饲养为主业”的办场方针。1984年一座日处理20吨鲜奶的
乳品厂建成投产。龙头企业的强劲拉动,使牧场经济发展,职工生活的改善有了长足进步。
26年间,牧场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累计出售各类牲畜35 064头(匹、只),生产羊
毛377.5 吨,生产鲜奶6951吨,粮食生产由自给自足发展到自给有余。虽仍未摆脱贫困的境地,
但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4年起,牧场按照中央精神,
开始兴办家庭农场,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各项事业从此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回顾这26年的历史,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遗憾。让这部志书,追记前人,激励今人,
昭示后人,用汗水去铸就和平牧场的辉煌,这就是我们出版这部志书的目的。
受编审委员会的委托,为这部志书做序,这是牧场人民对我的信任。我决心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带领全场人民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和平牧场场长 刘士杰
2004年6月
(二)
和平牧场建场26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已成为初具现代化规
模的国有牧场。
26年的建场史,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和平牧场人民来说,却
经历了一个艰难坎坷而又极不平凡的历程。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成功的快乐,也有失误的教训。
因此,把牧场人民脚踏荒原,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真实地记录下来,是历史赋
予我们的光荣职责。
1960年建场后,全场人民因地制宜,勤俭持家,经历了6 年艰苦创建,度过10年“文化大
革命”灾难,迎来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和平
牧场认真落实党的各项经济政策,对牧、农、工业生产进行合理地调整。1981年以后,牧场以
养奶牛为主,大力发展畜牧生产,1984年一座日处理20吨鲜奶的乳品厂建成并投产,成为牧场
的支柱产业,给牧场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农业生产遵循科学种田的规律,亩产总产逐年递增,
不仅满足了人食、畜饲的需要,而且为国家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商品粮。牧场文教、卫生、科技
事业蓬勃发展,公安、武装、司法在牧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
安居乐业,一个振兴经济的局面已经形成。
《和平牧场志(1960—1985)》的诞生是牧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即在
于追记前人,激励今人,昭示后人。《和平牧场志(1960~1985)》记录了建场以来变化发展
的历程,诚望后来者掌握除弊兴利之良策,成为有的放矢的依据。但是,时代在发展,历史在
进步,评史论志尽不相同,还望后来人科学处理志书中之记述,去粗取精,正确筛选,合理评
价,综合制定出高瞻远瞩、切合实际的决策。这也是编纂此志用以资治的愿望。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供史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我们编写牧场志的目的。在《和
平牧场志(1960~1985)》编纂过程中,很多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资料筛选,查对核实
等工作中,社会各界给予很大的支持,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牧场志的编纂是一项较为浩繁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接触到方方面面,尽
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水平有限,资料不足,部分资料靠回忆整理,难免存在不足和
遗漏之处,我们恳切地欢迎社会各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使《和平牧场志(1960~1985)》
日臻完善,这是我们的心愿。
和平牧场党委书记 沈永田
2004年6月
(三)
《和平牧场志(1960~1985)》历经十载,三次修订编纂,终于以自己独特的面貌见于世。
该志全面记述了和平牧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和平牧场人民奋发
图强、艰苦奋斗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记录。出版《和平牧场志(1960
—1985)》,对于一切从场情出发,合理利用资源,制定发展规划,对牧场人民的后代进行传
统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平牧场于1960年建场。位于松嫩平原中部,在大庆市行政辖区内,属偏僻的少数民族地
区。牧场的主要特征是草原辽阔,牛羊成群;盛产玉米、高粱,地下蕴藏着石油。这些得天独
厚的自然资源,给牧场的发展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牧场认真贯彻落
实党中央的各项改革政策,总结20多年的办场经验,克服了单一经营思想,出现了牧、农、工、
副比翼齐飞的新局面。尤其牧场的畜牧业生产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紧密型牧工商一体化、产加销
一条龙,管理、经营、服务同步运行的新型产业格局,成为黑龙江垦区奶牛生产的标兵单位。
《和平牧场志(1960~1985)》下限为1985年。26年的建设和发展,牧场为国家做出了一
定的贡献。累计出售各类牲畜35 064头(匹、只),生产羊毛 377.5吨,生产鲜奶6 951 吨,
粮食生产由自给自足发展到自给有余;培养锻炼了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涌现出了一批模范先
进人物。26年来,牧场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职工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一个新兴的农垦企业正
在起飞。
根据党中央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牧场党委提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化结构
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发挥优势,增强活力,自立自强,挖掘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素质。以
玉米、牧草为基础,靠林业做保障,以大力发展奶牛为突破口,以乳品、化工为重点,贸字当
头,流通开路,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近年来,牧、农、工生产稳步发展,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农场党委确定的这个目标已经成为全场广大干部、职
工的自觉行动,他们正团结拼搏为之奋斗着!
回顾建场历史,使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对牧场的发展前景充满着必胜的信
心!今天,和平牧场——这一台特大型的农牧播种机,正装满了丰收、希望的种子,在这块力
量与雄心,庄严与美丽组合的大地上,播种太阳,播种月亮,播种美好、幸福的明天,播种新
一代牧场职工的崭新形象!
和平牧场原场长 高淑清
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