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二章 建置沿革

第一节 历史沿革


   
  和平种畜场这块丰饶的土地,是蒙、汉两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古往今来蒙、汉两
族人民相依共存,辛勤耕耘、牧畜,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创造了艰苦奋斗的业绩,迄今还
在人们中间广为流传。
  场部(敖包吐屯),及其所辖的八队(五棵树屯)、十一队(小庙子屯)均属原杜尔伯特部落的
生计地。追溯历史,杜尔伯特部落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后裔,部落长期实行酋长制(即诺颜)。
清天命九年(1624年)诺颜阿都齐同奥巴向清朝投降。阿都齐之子色楞于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
为辅国公。清初实行盟旗制度。顺治五年(1648年),色楞晋为扎萨克固山贝子,扎萨克固山贝
子统治全旗,一直世袭到民国五年的色楞道尔济。
  杜旗王府设在距种畜场西北30公里处的巴颜查干屯。
  光绪三十年(1904年)后,实行旗地开放,借地养民,并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充添汉族移民。
随着移民的增多,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两族人民的交往。
  1933年(伪满州国大同二年),3月1日,杜尔柏特旗进行改组,地方组织设左翼梅伦和右翼
梅伦。梅伦下设四个族,种畜场敖包吐屯、五棵树屯、小庙子屯均属右翼梅伦的第六族和第七
族。敖包吐屯设一名副族长,小庙子屯设一名族长,族长和副族长的薪俸,由各族管辖的汉人
佃户按每台犁杖征收粮食 2石4斗,上交2石后其余4斗归正副族长。
1937年小村并大村,建立保甲制。1945年东北光复。1949年到1956年,本地区开始组织农
牧生产互助组,1956~1958年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并由区改为小乡制,即:新青乡、新平
乡。1958年冬到1959年,肇州县在此地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把小乡制改大乡制,成立敖
蒙乡,管辖新青、新平、新合和先锋等四个管理区。1959年由高级社过渡为人民公社,实行政
社合一管理。第七生产队的三喇嘛、十家户屯,原属肇州县卫星牧场三分场管辖,六合堡屯归
新主人民公社所辖,1960年建场时划归和平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