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建时期
第一章 初建时期
1960—1965年是牧场的初建时期。
建场当年,面临着建设资金少,生活困难多、生产任务重的局面。职工队伍由人民公社转
场的1424名社员和原肇州县卫星牧场三分场的职工构成,这些人是牧场初建时期的骨干力量。
当时国家拨给链轨式拖拉机6 台,农具 14 台(件)。有耕地38106 亩,大小牲畜3163头
(只)。
1963年种畜场人口由1960年的5293人增加到6791人,职工达到1350人,耕地由建场时的38
106亩,增加到50030亩,有马1142匹,黄牛1223头,奶牛200 头,羊6191只,猪130 头。经
过四年的努力,建场时的原始畜群,经过自繁自育,牲畜数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1960年增
加1. 8倍,向国家交售了大量的畜产品。
畜牧业的发展,给扩大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生产手段由建场前的牛、马犁逐渐向
机械化发展。虽然1961—1963年的3 年间,种畜场接连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农业生产仍然取
得较好收成。不但扩大了播种面积,而且还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比建场前单产提高1.1%,总
产提高12%。
1962年,在党中央国营农场“五十条”方针的指引下,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
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发展农业”的国民经济的总方针,盈利 11 万元。当时有胶轮马车88台,
比建场前增加了70台,拖拉机增加到11混合台,农机具基本配套。还建立了拖拉机中型修配厂,
粮米加工、白铁、木工、发电、制油、酿酒为主的综合加工厂。此期间国家投资193 万元,其
中用于基本建设140 万元,建设各类畜舍1 400 平方米。
1964年,种畜场的农牧业生产遭受了历史罕见的风、旱、雹、虫、霜冻等自然灾害,致使
农业亩产粮食57.5公斤,下降到43公斤,减产33.7%,人吃返销粮,牲畜外购草料,当年亏损
5.9万元。但在这多灾的年月里,畜牧业仍然有较好的发展,马存栏1 323匹,黄牛1 105头,
奶牛191头,绵羊6 198只,向国家交售羊毛3 376.5公斤,生猪400头,黄牛355头,绵羊1 882
只。
在初建的五年中,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各队普遍建立了小学校,适龄儿童就近
入学,并在场部建立了一所初级中学和职工医院,建筑面积共1 029.9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