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转移工作重心搞好农牧业生产
第六节 转移工作重心搞好农牧业生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和平种畜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光辉的
前景,极大地激发了全场广大干部、职工同心同德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种畜场从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进一步探讨了办场的任务、
方向问题,提高了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树立了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
进取、拼搏奉献建设新型种畜场的指导思想。种畜场针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连年亏损,职
工不断增加,工资总额不断上升的新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合理使用资金,保证良性循
环,改革经营方式,实行经济责任制,提高职工素质,推行经营管理标准化,从而大大提高了
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1981年以后,和平种畜场把大量资金投放到饲养奶牛和乳粉生产以及为奶牛生产服务的饲
料加工等重点项目上。充分利用草原辽阔的优势,发展奶牛生产。1980年奶牛存栏增加400 头,
1985年增加到862 头,1979—1985年共扩建牛舍12 955平方米,此期间购进优质黑白花奶牛304
头,使种畜场的经营方针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在搞好畜牧业的同时,也要搞好农业。十几年来,
随着种畜场职工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生产实践使种畜场领导清醒地认识到,不
能单纯追求降低成本而粗放经营。必须在提高粮食产量上狠下功夫,增加成本,保证各种科学
措施的实行。1960年亩成本8.37元,到1985年亩成本增加到37.07元,增加成本28.7元。1981
—1985年肥料投资141万余元,每亩平均投资27.85 元,占农业生产总投资额的13.08%,同
时使用化学除草剂,保证了粮食的产量。
和平种畜场地处中温带季风气候区,为了提高防治风害的能力,大面积造林,起到了防风
固沙,调解气候,保证粮食增产的重要作用。
由于种畜场采取了积极措施,促进了农牧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9 月,“飞鸽
牌”速溶全脂乳粉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这一时期固定资产由改革前的232 万元,跃增为1 087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