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财务管理
第二章 管理
第一节 计划财务管理
一、机构沿革
1960年建场后,场部设计财办公室。
1962年,计财办公室改为计财股,股长刘继坤。
1967—1969年,设计财组,负责人郭生。
1969—1971年,设计财办公室,主任徐瑞茹,副主任张殿义。
1972~1980年,设计财科,副科长徐瑞茹。
1981~1984年,设计财科。科长孔祥瑞。
1985年,罗宪政任计财科科长。
二、体制与管理
1960—1964年,建场初期的五年里,财务实行两级管理,一级核算,一级对外的管理体制。
6个分场,8个直属单位,不搞单独核算,实行报账制,由计财办统一核算年度盈亏。
1965~1967年,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一级对外的财务管理体制。种畜场13个核算单
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1978—1982年,增加草原管理站、乳品厂,1980年安达牧场并入,增加3 个生产队,共计
31个核算单位。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对安达分场实行三级管理,三级核算,
种畜场、安达分场两级对外的管理体制。
1985年安达分场划出,种畜场兴办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基层核算单位,这样又开始了三
级管理、三级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家庭农场实行独立核算,定额上缴,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
至1985年底,全场共有核算单位28个,财会人员75人。
1960年建场以来,在财务管理上,始终贯彻勤俭办场,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建立财务
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搞好经济预测,积极筹集、合理运用资金。严格执行经济核算,节
约挖潜,降低成本,增加积累。26年来,坚持经常性的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检查制度。重点抓
物资领用、验收、保管等几项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1971年制定了“财务管理试行办法”,1974年制定了“经营管
理办法”。对外部欠款进行清理,缓解了物资、资金紧张状况,基本杜绝了呆账的发生。
1976年制定了“改进经营管理办法”,1977年制定了“加强财务管理的具体办法”,1982
年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1983年以后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管理办法”。每年的5 —6
月份进行一次财务经济活动分析。第三季度进行一次大检查,查问题,找差距,定措施,总结
经验教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在会计结算上,从1985年起使用内部转账支票的结算办法,减少了层次,加速了资金周转,
适应了家庭农场和承包组的结算,基本上杜绝了赊欠货款的现象。
三、资金使用
(一)流动资金
1960年,拥有流动资金78万元。其中储备资金11.1万元;生产占用资金31万元;产品占用
资金35.9万元。1966年有流动资金198.6 万元。其中储备资金27.3万元;生产资金106.8 万元;
产品资金69万元。1970年拥有流动资金169 万元,产品资金140.4 万元。到1985年拥有流动资
金409.1 万元。其中储备资金273.3 万元;生产资金28.9万元;产品资金106.9 万元。1985年
比1960年增长4.24倍。
(二)固定资金
1960年末固定资金为117.6 万元,1966年末拥有固定资金45.4万元, 1979 年拥有固定资
金563.3 万元,到1985年末种畜场拥有固定资金1 001.2 万元。1985年比1960年增长8.28倍,
比最少年份的1966年增长23倍。
(三)专用基金
1960年年末结余7000元,1985年年末挂账4.3 万元,其中毛挂账5.8 万元,建场26年,专
用基金累计支出1 420 万元。
(四)生产费用
种畜场年度生产费用从1960年的82.2万元到1985年的540.3 万元,26年纯增加6.6 倍。生
产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二是由于人员增多工资额的增加;三是主
要生产资料涨价,如:种子、化肥、油料、零件等;四是银行贷款额过大,贷款利息增加。
在农业生产亩投资中,1960年亩成本为8.27元,1985年亩成本为34.12 元,亩投入纯增加
25.85 元,是1960年的4.1 倍,而1985年和1960年成本为种畜场农业生产亩投入最高和最低的
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