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饲养管理 1960年建场时,牧场主要饲养马、牛、羊、猪等牲畜,但数量有限。这些牲畜品种杂乱,
疫病多,生产性能低,由于当时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饲养技术,经验少,致使畜牧生产发展
缓慢,牲畜死亡率高。当时,根据“大养其猪”的精神,从宁安农场引入“六白猪"500头。建
设”四不用“猪舍30栋,共计600 多个饲养猪圈。由于缺乏饲养经验,饲料不足,管理粗放,
猪疫病较多,当年死亡1 800头,死亡率55%。1961年牧场从新疆引入肥尾羊1 780只,由于长
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缺棚少圈,死亡700 多只。牧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进了饲养
管理条件,修建了畜舍,控制了肥尾羊死亡的发生,年末存栏达5 491只,其中繁殖母羊1643
只。
1961年牧场的畜牧生产在饲养管理上仍然粗放,牲畜产仔率低,死亡率高,损失严重,成
年羊死亡1 577只,产后羔羊饿死432只,死亡811只,难产和死胎976只,流产454只。为了加
强畜牧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省畜牧厅为牧场选调了6名畜牧技术干部。增加了技术力量,使饲
养管理工作有了改进。 1962年和1961年相比较牲畜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马:1961年死亡率24.8%,1962年死亡率6.7%,降低了18.1%。
牛:1961年死亡率24.5%,1962年死亡率1.1%,降低了23.4%。
绵羊:1961年死亡率46.8%,1962年死亡率为8.3%,降低了38.5%。
猪:1961年死亡率76.4%,1962年死亡率65.9%,降低了10.5%。
1963年种畜场以养马为重点,为加强经营管理,建立了营台阿尔登种马基地,新建种马舍
2439平方米,兽医室196平方米,配种室149平方米。
在饲养管理不断加强的同时,种畜场注重了配种工作,培训配种技术人员,在提高妊娠率
上下功夫,马妊娠率由10%上升到85—90%。绵羊妊娠率由5%上升为90%。
1964年以后,种畜场重点发展马和绵羊生产,在实行包干奖惩的基础上,建立了饲养管理
责任制度,调动了广大畜牧人员的积极性。但因畜群基础差,饲养管理刚刚进入正常轨道,到
1964年末,种畜场的畜牧生产状况仍然是“三多,三少,三差,一高,一低,一大。”三多是
传染病多,公畜多,死亡多。三少是健康牲畜少,母畜少,成活少。三差是品种差、科学养畜
差、经营管理差。一高是成本高。一低是繁殖率低,一大是亏损大。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畜牧技术干部被揪斗,各项制度被破坏,畜牧业出现混乱,
畜牧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1969年冬季连降大雪,牲畜不能出牧,饲草短缺,种畜场出高价到场外购买饲草,仍保证
不了牲畜越冬的需要,结果造成牲畜大批死亡,仅绵羊就死亡 1 018只。这次教训之后,种畜
场总结经验,增加饲料地面积,贮备足够的饲草,以满足牲畜越冬的需要。以后,种畜场的畜
牧生产稳步发展。
1975年,种畜场畜牧业重点发展黄牛,建设肉牛生产基地。为了适应发展黄牛的需要,种
畜场决定把畜牧指导站改为畜牧总站,负责全场黄牛配种和繁育指导工作。并投放资金,建设
配种室,购置了配种设备。全场共设立14处人工授精站,培训了一批配种技术人员。由于外购
黄牛数量较大,质量低劣,带来的疾病也较多。1979年检查出布病牛306头,进行了严格处理。
在饲养管理上,露天“霸王圈”采食靠放牧,丢失黄牛现象时有发生。1975—1977年的3年里,
就丢失黄牛61头。到1980年末黄牛存栏3 267头。
1981—1983年,种畜场调整经营方针,以饲养奶牛为主,同时巩固乳肉兼用牛。开始大面
积建设标准化奶牛舍,三年共建砖瓦结构牛舍11 500平方米。为了养好奶牛,种畜场加强饲养
管理队伍建设,每年都举办一次畜牧技术管理人员学习班。并派管理人员到北京市的8个奶牛
场学习,实现了由黄牛的粗放管理到奶牛科学饲养的过渡。到1983年末奶牛存栏784头,产犊
成活率94.7%。
1984~1985年,种畜场兴办家庭农、牧场,将奶牛和乳肉兼用牛全部转让给承包户饲养,
共转让奶牛862头,兼用牛、黄牛1 395头。种畜场的畜舍闲置。转让后的奶牛饲养管理,因职
工饲养条件的差异,优劣悬殊较大。
各年畜舍建筑明细表
表4—3 单位:平方米
历年牲畜饲料统计表
(1960—1985年)
表4—4 单位:吨 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