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黄牛的繁育与改良

第四节 黄牛的繁育与改良


  
  黄牛(蒙古牛)改良
  种畜场的黄牛改良工作始于1965年,经过科技人员的近20年的培育,在杂交改良的基础上
培育出了新品种——乳肉兼用牛。

  一、培育经过

  (一)牛群基础状况
  建场初期饲养的本地黄牛个体大小不齐,毛色杂乱,质量低劣,生产性能低。但具有体质
结实,适应性强,抗寒耐粗饲,持久力强等优点。
  (二)杂交改良过程
  1968年,确定第九生产队为西门塔尔牛改良基地,开始用西门塔尔鲜精配种改良黄牛,培
育乳肉兼用型牛。杂交改良至第二代,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杂交改良工作受到冲击。
1969~1976年,又开始用短角种公牛改良黄牛,出现了第三代杂种牛。除第九生产队外,其它
生产队先后用黑白花奶公牛、短角杂种公牛和西门塔尔公牛改良蒙古牛。到1975年重点以短角
牛改良为主。实践证明,改良效果很好,第一代初生犊牛体高60.3厘米,增加 5.6%,体长增
加9.8%,胸围增加9.8%,体重公犊增加80%,母犊增加9.3%。十二月龄改良犊牛,体高90
厘米,比当地黄牛增加7.78%,体长109.4厘米,增加9.6%,胸围134.4厘米,增加9.4%,公
牛平均体重269公斤,提高56%。1976年以后,又采用了多品种杂交。到1978年,全场基母牛
1836头,用“海伏特”冻精改良400头,用“利木赞”冻精改良224头,用“夏洛来”冻精改良
429头,用鲜精液配种短角牛479头,配“西门塔尔”295头。 1979年以后改为全部用“西门塔
尔”公牛配种。改良黄牛向乳肉兼用方向发展。
  (三)杂交改良牛体重体长
改良牛的要求标准,犊牛初生重为30公斤,改良后实际体重为27.7公斤,占要求指标的92.27%。
杂交二代牛初生重为要求指标的118.6%。

   杂交改良牛体重比较表
  表4—5 单位:公斤 头


  按“龙垦”兼用牛育种指标要求,改良后的犊牛体长为130厘米,种畜场改良的本X西杂一
代体高是龙垦指标的95.13%,本X短X西杂二代体高是龙垦指标的100.7%。
  
杂交改良牛体长比较表
  表4—6 单位:厘米


  (四)黄牛改良现状
  1980年,种畜场饲养母牛2083头。其中:成母牛1 464头,育成母牛204头,犊母牛415头。
改良1 054头,占总头数的50.6%,其中成母牛525头,占全群成母牛的35.86%,育成母牛178
头,占全群育成母牛总数的87.26%,犊母牛351头,占全群犊母牛总数的84.5%。
  (五)繁殖状况
  乳肉兼用牛初配年龄1.5岁,妊娠期为275—285天,平均为208天。
  1970年繁殖母牛1 590头,纯繁率61.57%,1980年参加配种母牛1450头,受配1424头,受
配率98.2%,妊娠1 139头,妊娠率79.98%。

  二、改良措施

  1975年,种畜场把黄牛改良工作摆在重要的地位,使黄牛在质量上得到了提高,数量上也
增加一部分,并开始出口。使改良牛产值增加,提高了畜产品商品率。
  (一)改良的基本条件
  改建和新建半敞开式畜舍2 000平方米,打牲畜饮水井6眼,集中采草,满足冬春饲草的需
要。部分队建设青贮窖,种植青贮,配备了饲料粉碎机械。种畜场还设立了草原管理站,加强
了草原更新管理,改善了饲养管理条件。
  (二)整顿畜群
  从1975年开始对牛群进行统一整顿、调整布局。按质分群,实行专业饲养,采取自繁、自
育、自养、自售一条龙的经营方法。1975年以前有10个生产队养牛,牛群质量不等,不利于科
学管理。经过调整,确定全场八个生产队重点养牛,其中有四个生产队饲养成母牛,一个生产
队饲养育成牛,三个生产队饲养育肥牛和犊牛。养牛单位的畜牧生产单独核算,育成牛转群时,
用场内价格调整。调整后的饲养布局集中了人力,充分利用了畜舍设备,又便于管理和推广新
技术。这种分群饲养的方法,加强了防疫制度,控制了疫病蔓延,扩大了健康牛群。
  (三)以草定畜
  1975年种畜场采草面积20万亩,年产饲草6000吨,青贮饲料和农副产品1500吨。根据草原
载畜量和农副产品的产量,种畜场决定饲养黄牛3000头。
  (四)建立育种记录制度
  从1975年开始,对牛群进行个体鉴定,选择体长,外貌结构好,生产性能高的母牛组成核
心群,并不断扩大核心群,使畜群质量逐渐提高。同时实行育成牛专业化管理,确定离乳转群
标准,给饲养繁殖创造了条件,并坚持常年抓膘,冬季保膘,使母牛保持良好的繁殖能力。同
年,建立健全了育种记录制度,为成母牛建立档案,实行畜牧队长、技术人员、放牧员包群制
度。防止了漏情、漏配。配种员能及时掌握配种期,适时配种,提高受胎率9%。

  三、科学研究

  (一)促情试验
  1978—1979年,为了解决少部分黄牛配种季节不发情和空怀,使繁殖周期延长,繁殖率下
降的问题。为控制母牛同期发情定期受精,采用十八甲埋藏和孕马血清诱发无性活动的产后母
牛,效果明显。1979年后,全部采用了此种方法,提高了妊娠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改良犊牛增重试验
在改良犊牛6 月龄时,选择同月龄犊公牛40天分群饲养,为增重试验。在增重试验期内,
充分满足犊牛生长发育的需要,对7—14月龄的犊牛每日补给羊草7.5 公斤,混合精饲料2公
斤(其中玉米面1.5 公斤、豆饼0.25公斤、麦麸0.25公斤)冬季采用暖舍保温,日间放牧3小
时,饮水8 次。夏季适当减料,延长放牧时间,适当增加饮水次数,及时清扫畜舍卫生。在犊
牛增重试验期内,实行包群放牧责任制,把试验牛包给放牧员负责管理。规定成活率标准为98%,
试验期末,实际成活率为100%。
  增重结果,犊牛18个月龄时,平均体重为400公斤,平均日增重为0.71公斤,比普通条件
下饲养的犊牛平均日增重增加0.49公斤。犊公牛6月龄离奶时体重为140公斤,每头价值180元,
饲养至12月龄,每头牛饲养成本费 120元。18个月达到出售标准,每头价值500—700元,平
均每头纯盈利200—300元。
  (三)兼用牛榨乳试验
  提高黄牛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途径是对改良后的黄牛后代进行早期榨乳训练。
  种畜场从1980年开始进行此项工作,到1982年共训练榨奶黄牛286头,共榨奶278 288公斤,
仅榨乳和出口肉牛两项,共为种畜场盈利129 425元。
  1、基本情况
  1980年全场有三个兼用牛育种基地(一队、九队、十一队),在其中两个队 (一队、十一队),
进行了黄牛的榨乳试验。十一队主要以改良牛为主,一队则以本地牛为主。1982年末两队共存
栏黄牛628头,其中基础母牛311头,到 1985年为止,已有188头母牛参加榨乳,占总母牛头数
的60.5%。
  2、三年来榨乳情况
  选择体长均称、乳房标准的改良母牛进行榨乳试验,参加榨乳的母牛分娩后,犊牛单独管
理,不采用人工哺乳,每次榨乳后给犊牛留出一定数量的乳汁,由犊牛自然哺乳。
  1980年,榨乳母牛35头,总产奶量2 333.2公斤,每头平均日产奶6.9公斤,每头年平均产
奶666.6公斤,平均产奶96.6天。冬季因畜舍不足和取暖设备简陋而停止榨乳。
  1981年,全场榨乳母牛头数为63头,总产奶量76 817公斤,平均每头日产奶5.09公斤。
平均每头产奶1 219公斤,平均泌乳天数239天。
  1982年,全场榨乳牛增至188头,总产奶量233 994公斤,平均每头日产奶5.49公斤,平均
每头年产奶1 191.3公斤,平均泌乳天数为217天。
  3、榨乳牛的饲养管理
  榨乳母牛采取专人放牧,专人挤奶,专人管理犊牛的方法。在挤奶期间,每头牛日补喂混
合饲料2.7公斤,食盐20克、贝粉15克,夏季主要以放牧为主;冬季以半放牧半舍饲为主。榨
奶牛的整个泌乳期,喂饲干草2吨,青贮玉米3吨。干乳后转入非榨乳牛群管理。挤奶牛每日挤
奶两次,挤奶时间为:夏季早3时,晚4时;冬季早4时,晚3时。每个榨乳员负责10头奶牛的榨
乳和 10头犊牛的饲养工作。
  4、榨乳牛犊牛的管理
  牛产后24小时内,母牛不榨乳,任犊牛自然哺乳。第二天开始训练挤奶,母牛在生产后一
个月内要给其犊牛留出足够的乳汁,以保证犊牛生长发育的需要。并在犊牛出生后开始训练采
食优良干草,促进早期反刍,提高消化机能。20天后开始补饲定量精料,犊牛在4-5个月龄时,
根据发育情况,逐渐停止供奶。通过实践,用这种方法饲养犊牛,既经济又可行,不需要特别
复杂的管理程序和办法。
  5、资料分析
  1982年对十一队改良黄牛榨乳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该队有黄牛270头,其中成母牛197头。
  牛群的组成:
  短×本   69头,占成母牛的35%;
  短×本×西 28头,占成母牛的14.2%;
  西×本   91头,占成母牛的46.2%;
  本地牛    9头,占成母牛的4.6%;
  1982年全队参加榨乳的黄牛96头,其中完成全部泌乳时间的奶牛59头,占产奶牛总数的
61.46%。

   黄牛榨乳试验表
  表4—7 单位:公斤 头


奶牛个体之间,年泌乳量差距和头日产奶量差距较大,说明牛群质量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
所以,生产性能也不相同。泌乳天数的长短,除受个体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外,与当年的饲
养管理、气候条件,人为控制停乳时间有直接关系,所以各年度的平均泌乳量是不一致的。
1982年,该队全年共产净乳121 519 公斤,产奶情况分布如下表:

   黄牛泌乳月产量表
   (1982年)
  表4—8 单位:公斤、头


从自然月泌乳分布情况观察,产奶牛泌乳头数和泌乳量比较集中,主要在 5、6、7、8、9
几个月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与上年的季节性集中配种和在同样饲养管理条件下季节
性气温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为进一步掌握黄牛的泌乳规律,在挤奶牛群中选择39头泌乳天数基本相似的母牛,进行了
泌乳月产奶情况分析。

   黄牛泌乳月产奶分析表
   (1982年)
  表4—9 单位:公斤 头


  黄牛产奶量比较高的月份是2、3、4、5月份,尤以3、4月份为最高,以后逐月下降,直到
停乳。
  榨乳牛、犊牛管理情况分析
  榨乳牛的犊牛发育不如非挤奶牛犊牛发育好。当时黄牛的改良工作处在初级阶段,黄牛的
管理条件尚未达到一定程度,黄牛挤奶方法只能采取人工挤奶,犊牛自然哺乳的方式,这种做
法有两个缺点:(1)出奶牛榨乳后,乳汁的留量标准很难一致;(2)牛不分日龄大小,一律限制
在日哺乳两次的基础上对日龄小的犊牛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大群榨乳黄牛犊牛的离乳工作,采取阶段分批集中离乳。由于个体犊牛离乳的平均日龄不
同、离乳体重、离乳体长,净增重等互相间的差异较大,所以榨乳牛犊牛的平均日增量低于非
榨乳牛犊牛。其中:公犊低0.07公斤,占非挤奶牛犊牛日增重的8.54%。母牛犊低0.16公
斤,占非挤奶犊牛日增重的 22.22%。
  6、经济效益
  1982年,十一队有黄牛323头。全年共挤奶121 519公斤,按平均泌乳天数21天计算,全年
平均榨乳头数为89头。总饲养费合计39 634元。平均每头榨乳牛饲养成本445.32元。每头牛
年均产奶1 352公斤,价值540.80元。每头榨乳牛只挤奶可获利95.48元,加上本年度其它产
品收益,平均每头牛年盈利198.07元。为种畜场乳肉兼用牛的培育、饲养提供了比较科学的
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