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绵羊的繁育与改良 种畜场绵羊的杂交改良工作始于1963年。通过多年的改良,于1975年已培育出了肉、毛兼
用型细毛羊新品种,这一新的种羊其肉质鲜嫩,很少膻味,颜色纯正,肢长而弯曲,是和平种
畜场绵羊生产的特产之一,称誉于系统内外。
一、培育
(一)羊群的基础状况
1963年,以东风分场(现第七生产队)为基础,建立肉、毛兼用细毛羊繁育基地。这个分场
有三个自然屯(十家户屯、三喇嘛屯、六合堡屯)。饲养着当地的粗毛羊,有基础母羊1 543只,
羊群质量差,羊的体重小,毛色杂乱,毛质粗劣,生产性能低。每只羊的产毛量只在1.61公斤
左右。但这种本地羊具有体质结实、抗寒耐粗饲、适应性强等优点。
二、杂交改良
(一)杂交改良的方向
改良目的:将生产性能低、毛质粗,肉用性能较差的本地绵羊改良成为适应本地的肉、毛
兼用细毛羊,达到体质发育良好,毛色纯白,体大,公母羊全部无角,对颈与身躯无褶皱,毛
丛闭合良好。
生产性能:剪毛前体重,成公羊65公斤。成母羊55公斤。育成公母羊 45 公斤。剪毛量达
到种公羊9 公斤,成年公羊5 公斤,成年母羊4.5 公斤,育成公、母羊4.5 公斤。羊毛的品质
要求,成年羊毛长7 厘米,育成羊8 厘米、波毛要求密度适中,弯曲度正常,细度60支纱。体
型外貌在改良后要达到头大小适中,胸部发达,中躯长而背腰平直,后躯丰满,后裆宽而平,
四肢健壮,皮肤紧凑、体型方正。毛布区,头毛齐肩,四肢毛长到膝关节,腹毛着生良好,肉
质良好,产肉率达50%以上。
(二)引入品种
1963年,由外省引入德国美力奴种公羊5只。
1964年,由辽宁省小东种羊场引进伯列考斯种公羊10只,种母羊4只。
1965年,由吉林省镇南种羊场引进德国美力奴种公羊11只。
1970年,从吉林省镇南种羊场引入斯尼种公羊9只,德美种公羊2只。
1974年,从辽宁省阿示乡牧场引入伯列考斯种公羊10只。
(三)杂交改良过程
1964年到1969年,应用德国美力奴和伯列考斯种公羊杂交。1970年采用阿斯卡尼杂交,19
75年采用德美种公羊杂交。
(四)选育提高
本着严格整群,合理淘汰,选优去劣,定向培育,加快改良速度的原则,对 1457只基础
母羊进行摸底,按毛色、特征、体质、类型进行清群。编群后参加人工授精配种,并在改良过
程中认真考查鉴定。
1965年,淘汰了全部黑头羊和部分黑花羊,在改良过程中的1966年, 1408只后代羔羊中
出现重花217只,占总羔羊的15.4%,比1965年降低 18.6%,花率明显下降。
改良羊出花率表
(1964~1977年)
表4—10 单位:只
1967年,在毛色整群的基础上,又对体质进行了清理,对弱羔,小羔进行合理的淘汰。到
1970年整群时,体质、体型达到了一致。
引入外血回交。1970年初,为弥补改良羊毛布区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又引入了阿斯卡尼种
公羊进行全面杂交,到1970年底,阿杂一代的转群育成羊与德美改良育成羊相比较,274 只育
成羊中,出现光脸37只,匀度差的78只,腹毛差的121只,58支纱以下的86只,毛长7.3 厘米,
平均体重44.2公斤。 1973年,357只育成羊中,出现光脸9只,匀度差的3只,腹毛不好的4只,
58支纱以下的56只,毛长8厘米,平均体重41.2公斤,羊毛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较为明显。但
体重下降,体型有所改变,后躯不够丰满。1974年经省畜牧研究所工作组考察认为,阿斯卡尼
和德美羊杂交的后代趋于毛、肉兼用型羊,其出毛率高,出肉率低,体型明显改变,因此,定
为肉、毛兼用羊。
1975年从辽宁省好鲁库种羊场引入6只德美种公羊,停止使用阿斯卡尼种公羊。经过整群,
清除阿杂1代和2代,又重新用德美羊回交,肉、毛兼用不同组合,性能情况见表。
杂交试验各不同组合代表性能统计表
(1985年)
表4-11 单位:只 公斤 厘米
肉毛兼用杂交试验各不同组合代表性能统计表
(1985年)
表4-12 单位:只 公斤
杂交改良成果对比表
(1985年)
表4-13 单位:公斤、厘米
各年度出售羊毛量情况表
(1963-1979年)
表4-14 单位: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