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牲畜防疫
第六节 牲畜防疫
一、防疫概况
建场初期到1963年是种畜场引种繁育加强防疫工作阶段,当时的畜群构成大多是由原人民
公社过渡的老弱多病牲畜,加之当时畜牧技术人员较少,技术力量薄弱,疫情不断发生,牲畜
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种畜场加强了防疫工作,场设立防疫委员会,生产队设防疫领导小
组,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了防、检、封、隔、消等各项措施,使马鼻疽病在70%的
生产队得到了控制,马传染病在90%的生产队得到了控制。1961年春季发生突发性的口蹄疫,
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仅用半年时间就控制了该病的蔓延。
1974年,种畜场开展了群众性的防疫活动,严格防疫措施,制定了防疫制度,加强防疫队
伍的建设。各村屯道口都设立了防疫哨卡。畜舍内定期消毒,定期检疫,基本控制了马鼻疽,
消除了口蹄疫。
1975年后,由于大量外购黄牛,有部分黄牛带来疫病,并逐渐传染健康牲畜,对种畜场危
害较为严重。1979年种畜场对畜群进行全面的检疫,检出布病牛306 头,全部捕杀。检出3 号
病马113 匹,由于措施有利,制度严格并增加了兽医卫生防疫队伍的力量,将发生疫病的牲畜
及时隔离,防止了扩散蔓延,基本消灭了马鼻疽、猪瘟、猪水泡病和鸡瘟病,控制了马传贫、
牛结核、牛羊布氏杆菌病、猪丹毒和仔猪副伤寒等病。直到1985年种畜场未发生牲畜疫情。
二、牲畜防疫
(一)马传染性贫血
当地习惯称为马传贫,该病感染后迅速扩散,死亡率高,1966年发生马传贫后采取了养、
检、隔、封、消、处的综合性防疫措施,隔离马79匹,其中,检出 36匹,剖检2匹,诊断为马
传贫,捕杀深埋。吸取了经验教训,完善了防疫制度,对外来马、骡、驴等牲畜严格控制,来
往消毒,不得进入场内,全场设有消毒站,增设防疫员10人。同时引进了先进的马传贫特异诊
断方法(补反、扩),提高对该病的检疫水平。在饲养布局上变集中饲养为小群分散,多点隔离
饲养,使发病率逐年下降,到1976年达到全部控制。
(二)马鼻疽
当地称为“鼻失马”,是一种多发性传染病。种畜场定期培训饲养员,使疫员,做好畜群
体温检查,搞好环境卫生。同时进行全面的检血化验,以对阴、阳性马匹进行隔离饲养。减少
使役、放牧中传染的机会。1966年隔离79匹,检出鼻疽马43匹,全部捕杀。1974年,在2800匹
马中,马鼻疽发病率为1%,从而控制了鼻疽马疫病的蔓延。
(三)马焦虫病
习惯称为“草爬子”,系马焦虫的媒介一代虫,蜱叮咬健康马匹,发生此病。该病于1965
年在种畜场首次发现。1967~1970年间发病率较高,如不及时确诊治疗,死亡率高。针对该病
的流行特点,采取防、治结合的控制办法。早春3 月15日前注射贝尼尔预防,对发病马早期诊
断治疗,同时发动职工坚持每日检温,人工捉蜱,早期发现,草原放火烧荒。由每年发病率的
40%下降到10%,死亡率控制在10%。
(四)牛羊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牛、羊患该病引起流产。
建场初由于牛、羊质量低劣,疫病较多,污染严重,发病率高。所以,加强了防疫制度建
设,对人和畜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定期对该病进行检疫定性,达到隔离饲养,防止人畜互患,
消除隐患,净化畜群。饲养人员在绵羊分娩前一个月进行菌苗注射,提高免疫能力,防止感染。
兽医人员配合做好“三专五固定”。即,专人放牧,专人接产,专人清扫羊舍卫生,拉运草料;
固定放牧点,固定水源,固定羊舍,固定产仔室,固定脏牧坑。对外地购入的牛羊隔离检疫,
观察30天,认定健康后方可混群放牧,从此,控制了该病的发生。
(五)口蹄疫
口蹄疫系偶蹄类家畜疫病,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疫病。其特征是口腔有粘膜,趾间及乳房发
生水疮和烂斑。1965年种畜场第一次突发口蹄疫,根据该病流行特点,主要在预防和护理上下
功夫。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成立了防疫指挥部,对疫区进行了封锁、隔离、消毒、毁尸和
对症治疗等措施,来往行人车辆和牲畜必须消毒,消灭了疫源。在场内规定牲畜活动区域,对
发病疫畜隔离饲养,对症用冰硼散、龙胆紫、青代散治疗,收到较佳的效果。对未发病的家畜
采取了紧急预防接种的方法。使疫病逐步得到控制,畜群恢复了健康。
(六)猪的三大疫病
猪的三大疫病是指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建场以后,由于猪源杂,疫病较多,三大疫病
尤其流行。三大疫病四季均可发生,死亡率高。1962年,采取春、秋预防为主和常年补针的方
法,使防疫密度达到98%以上,死亡率由原来的43%下降到5%。并经常对猪舍消毒,尽量控
制了从外地买猪,每年春、秋两季注射猪瘟冻干苗、猪丹毒冻干苗、猪肺疫菌苗,使三大疫病
得到控制。
(七)鸡瘟和霍乱
鸡瘟和霍乱均为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传染病。特别是鸡瘟,危害较大,死亡率达95%以上。
禽霍乱系由巴氏杆菌引起,鸡、鸭、鹅均可发生,死亡率达 80 %。种畜场对鸡瘟和鸡霍乱采
取了“预防为主”的防疫办法。春秋两季预防注射1 系、2 系疫苗和霍乱菌苗。对鸡瘟采取抗
菌素控制疗法,并落实技术责任制,控制了该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