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草原利用与建设

第七节 草原利用与建设


   
  一、机构沿革

  1960年建场后,场部建立了畜牧股,设专人负责草原管理工作。
  1967年,场部合并职能部门,成立生产组,虽设专人抓畜牧工作,但未把草原管理列为重
要议程。
  1972年场部设立畜牧科后,设专人抓草原建设。
  1979年,随着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于5月份组建了草原工作站。至此,种畜场才有了专业
草原建设、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并增加了改良管理、采草、青贮等设备。草原更新、改良、
建设工作由此起步。设草原工作站站长1人,副站长1人,财会2人,机务工人22人,形成了一
个独立的草原更新、管理建设单位。
  1980年,为进一步加强领导,增加了草原工作站的管理力量,调整了草原工作站的领导机
构,增设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各1人,副站长1人,会统人员1人,机务工人增加到76人,增添
了部分草原机械,并将芦苇生产管理纳入草原工作站的工作职权范围。

  二、草原状况

  和平种畜场有20.4万亩草原,牧草植株高且浓密,草质优而纯,真可谓“天苍苍,野茫
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这块得天独厚的资源解放后才得到真正利用。特别是建场以后,种
畜场重视畜牧业生产,逐步加强草原建设,使天然草原为种畜场的畜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1960年建场后,牧场就以养畜为主,提出了“南耕北牧,东羊西马,中部黄牛”的经营格
局。并从土地资源的实际出发,对草原进行了具体的规划,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
重视草原管理工作,逐步克服了草原使用无界限、无计划、无人管理的局面。各生产单位都按
照划定界线使用草原,放牧有区域,采草有计划,护草有专人。
  1965年后,种畜场受以种地为主思想的影响,盲目开荒种地,减少了草原面积,加之管理
不善,导致草原逐渐退化。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学的管理方法被打乱,采用土办法烧荒“更新草原”。
烧荒后,草场上的草质急剧下降,高度变矮、密度变稀,覆盖度下降,影响了产草量,良好的
生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972年后,饲草逐年供应不足,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因此,种畜场畜牧科设专人负责草
原管理工作,各生产队也重视了草原管理和建设。全场畜群布局合理,重新规划草原,分片使
用,统一采集饲草,合理调配,初步缓解了饲草短缺问题。
  1976年,种畜场开始退耕还牧、退耕造农田防护林工作。既保护了农田,又对草原防护起
到了作用。
1979年以后,随着种畜场人口的增多,烧柴用量较大,草原退化问题又突出出来,加之受
气候的影响,草原沙化、碱化程度日益加剧,产草量下降到每亩 25 公斤左右。为保护这块得
天独厚的草原资源,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种畜场建立了草原工作站,扩大草原管理队伍,
对草原实行科学管理。1979年改良草原6000亩,1980年又改良草原10663亩,电围栏草原28360
亩,安装草原喷灌机1台,建立优良牧草筛选试验基地72亩。1981年改良草原2 160亩。1982
年改良草原6 744亩,建电围栏草场1100亩。同年对全场草原又进行了全面普查,将草原的现
状、类型等分别绘制了图表,并采集了可食性饲草标本,使草原管理达到了科学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种畜场不断加强草原管理和改良工作,尤其小区试验效果显著。
草原管理经验于1980年被介绍到澳大利亚,成为我国最先介绍草原管理和小区试验的经验到外
国的种畜场之一。(见《草原草场效果初报》一文)

  三、草原利用与建设

  (一)草原放牧
  天然牧草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资源。种畜场的草原适于牲畜放牧和采集饲草。建场初期草
原面积大,草质好,放牧和采草均无严格的界限。随着牲畜数量的增多,为合理利用草原将草
原划分为采草区和放牧区,进行分区管理和使用。
  种畜场牲畜除役马、役牛全年舍饲外,全部常年放牧。采用人工驱赶,分群放牧,自由采
食的形式。但这种放牧方法对草原植被的破坏比较严重。为了控制草原退化,架设了电围栏,
让牲畜在围栏中轮区采食,提高了草原生产能力,而且有效地保护了草场,减少了草原的破坏,
草原植被逐渐得到恢复。
  (二)饲草采集
采集饲草,以备冬用,是牲畜饲养的措施之一。种畜场人工采集饲草始于 1955 年初级社
时,采取人工割,人工码、盘垛,冬季拉运的办法。这种办法用工量大,效率低,采草时间长。
到1965年,使用畜力割草机,使生产力得到提高,缩短了采草时间,减少了大量的人工,降低
了成本。1970年后,引进机引割草机和搂草机,效率提高2 ~3倍,保证了干草的质量。从此,
种畜场实现了牧草生产半机械化。
  1979年建立草原工作站后,加强了草原机械化建设。1981年引进了国产自走式割草机2台,
牧草拣拾压垛机5台,草垛运输车2台。
  (三)饲草的调制
  干草调制沿用以前日光自然干燥,集垛保存的方法。每年7月20日至9月20日为采草期。割
后晾晒1~2天后攒堆,再风干2~3天集大堆,防止发霉。运草一般从11月份开始。1979年后采
取了随集随拉运的办法,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牧草的质量。
  (四)草原的其它效益
  草原是畜用民需的重要基地,除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草外,也是职工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
资源。
  民用资源,每年种畜场职工平均需柴草3000—6000公斤,除作物秸秆外大部分来之于草原
的非可食性植物和可食性植物。
种畜场草原上生长着117 种中草药。其中:防风、黄芩、甘草、桔梗柴胡、龙胆草、益母
草,远志等数量多,质量好。1981年开始,防风、甘草等中草药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不但
增加了职工的收入,而且为国家创收了外汇。
  (五)草原退化的原因
  1、常年放牧,利用不科学。偶蹄类牲畜增多,载畜量过高,对草原植被破坏性大。
  2、连年采草。由于机械碾压草场,土壤板结,不利于根系生长发育,降低了牧草生育繁
殖的机能。
  3、烧荒。70年代前曾采用此方法。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增加盐渍化和草原干旱程度。
  4、盲目开荒,使草原面积减少,增加了草原载畜压力。
  5、掘坑采药,打烧柴,搂大耙,挖碱土等。
  总之,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利用不当,违背客观规律。只用不养,从而破坏
了草原的生态平衡。
  (六)草原改良
  自1979年草原工作站建立后,到1985年国家专项投资490万元,共改良草原25 573亩。其
中,浅翻松土更新草原7 445亩,重耙松土更新10 043亩,深松更新1 425亩,草原施肥1 800
亩,补播羊草750亩,人工羊草场3 500亩,紫花苜蓿草场160亩,种子基地400亩,草原造林50
亩。1979—1981年建电围栏五处28 360亩,1982年将电围栏调整为二处,围栏草场18500亩。
1980—1982年,种畜场分别进行了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的引种观察筛选试验。供试验材料
为五个科,150 种,试验课题有“优良牧草饲料作物栽培试验”,“羊草播期播量试验”,
“退化草原复壮更新试验”,并取得了部分成果,有的专题论文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介绍。在
此期间还种植繁殖了秣食豆、饲料西瓜、苏丹草、珍珠粟等优良饲料作物种子,既满足了种畜
场需要,又支援了兄弟单位的草原建设。
  (七)部分草原建设试验课题情况介绍
  l、“无性繁殖浅翻更新”于1979年开始。重耙松土深松更新是从1980年开始。这两种更
新草原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技术难度小,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

   无性繁殖更新效果表
  表4—15 单位:公斤


  2、人工播种,建立永久性人工草场
  人工草场的优点比无性繁殖更新草场好处多,它可以不受植被条件的限制,可以任意选择
高产、优良草种,这是改良草场的治本方法。而且效果明显。

   人工草场效果调查表
  表4—16 单位:公斤


  3、建电围栏,保护草原
  围建电围栏是封原育草,改良草原的有效措施。具有成本低,施工简单,技术易于掌握,
便于维修的特点,对草原复壮效果很好。

   电围栏改良效果调查表
  表4—17 单位:公斤


  4、优良牧草筛选
  为了给草原生产和改良以及饲料生产提供依据,1980年起进行了优良牧草的引种观察试验,
共引进106个牧草品种,其中豆科55种,禾土科51种,引进饲料作物22种,其中豆科9种,禾本
科8种,葫芦科3种,锦葵科1种,旋花科1种,试验效果如下:
 
牧草观察筛选结果表
   (1980年)
  表4—18 单位:公斤



  续表4—18


  注:产量均为青干草重

   饲料作物观察筛选结果表
   (1980年)
  表4—19 单位:公斤


  (八)草原改良基础建设
种畜场从1979年开始进行草原改良工作的基础建设,1983年建立了草原化验室。可以化验
牧草养分,分析土壤肥力,鉴定牧草质量,划分草场类型。到1985年,共采集野生植物标本200
余种,收集牧草种子300 余种,为草原建设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草场利用面积统计表
   (1985年)
  表4-20 单位:亩


  
主要牧草营养成分表
   (1985年)
  表4-21 单位:斤



   草场等级面积载畜量计算表
   (1985年)
  表4—22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