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60年,牧场在原38 106亩土地的基础上,新开垦土地1 180亩。为了适应生产的发展,
开始有计划的种植、推广优良品种。粮豆亩产增加到46.5公斤,比建场前1959年的43.5公斤,
提高6.3%。
1962年,牧场注重了农业经营管理,粮豆亩产由1960年的46.5公斤,上升到58公斤,提高
24.7%。总产量由1960年的1 970 吨增加到2 939.5吨,提高33.1%,当年盈利12万元。受到
省农垦厅的嘉奖,极大的鼓舞了全场职工的士气。
1964年春季,星火、超英两个分场地多肥少;火箭、营台分场饲料不足;燎原分场和先锋、
东风分场粪肥单一,利用率低,加之春旱多风,一连几次毁种,农作物缺苗断条,长势不好。
那年,秋霜又早,收成不好,粮豆亩产由上一年的 58 公斤下降到42公斤,减产27.5%,亏损
47万元。
1965年,某些领导盲目提出“人多开支大,鸡多不下蛋,土地不连片,不能机械化”的主
张。认为机、畜两套成本高,地多不打粮,不砍不挣钱,采用甩包袱的办法,调出干部、工人
132人;调出部分农机具;调出种马720匹。压缩土地13 500亩,本年粮豆亩产64.5公斤,总产
2 389.5吨。
1966—1967年,是种畜场农业生产第一个较好的时期。虽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但
种畜场远离大城镇,政治信息未能及时传人,运动波及面不大,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职工有
较强的土地经营意识,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加之这两年风调雨顺,农业生产获得较好
的收成,1966年粮豆亩产 77公斤,总产2 828吨;1967年粮豆亩产73.5公斤,总产2 740吨。
均高于建场初期的粮食产量。
1968年,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步步深入,波及范围的不断扩大,“政治统帅”、
“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口号在全场流行,职工
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农业生产、经济建设无人过问,
无人敢提,农业生产受到冲击。粮豆亩产由1967年的73.5公斤下降到42公斤,下降42.86%,
年终亏损76万元。
1970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北方农业工作会议。会议强调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意义,重
申了党对农业的基本政策,把农业学大寨的问题摆到了较高的地位。种畜场认真学习外地经验,
掀起了“学大寨”赶“涝州”的高潮。根据土地瘠薄,早春干旱的特点,采用高温造肥,选用
优良品种,大力推广人工抓把粪,坐水埯种等技术措施。到1971年粮豆亩产由1968年的42公
斤,猛增到87.5公斤,提高108%,亩产翻了一翻,总产量由1 593.5吨上升到3 530.5吨,提
高122%。
1972年,种畜场制定了“打破小农经济的旧框框,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生产规划,在
上一年的基础上,健全了农业技术措施,并开始逐步实行了机械整地、播种、灌溉、中耕、收
割等一系列机械化作业,对农业增产、创收起到了促进作用。1973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农
业生产损失严重,粮食亩产下降到69公斤。
1974—1975年,由于受“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错误路线的影响,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损失,
粮豆亩产在50公斤左右徘徊。
1976~1979年,种畜场加强了农业技术力量,建立了土地档案,开始推行田间化学灭草,
打井灌溉,坐水埯种,增加粪肥等农业技术措施。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76年粮豆亩产55公斤,
1977年粮豆亩产62.5公斤,1978年粮豆亩产60公斤,到1979年粮豆亩产80公斤,总产达5 291.5
公斤。种畜场从 1976 年开始试种花生、烤烟等经济作物,产量可观,取得成功,到1979年停
止种植烤烟。
1980~1981年,种畜场遵照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加强企业管理。通过调整、充实,使场、队两级领导班子基本达到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使农业生产指挥得力,农业措施贯彻有方,农业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了技术专长,科学新技术得
到推广。到1981年粮豆亩产达93公斤,总产量达到6 745.5吨,创建场以来粮食产量最高记录,
实现了粮食自给。
1982年,种畜场落实农业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广大职工群众,同春风、春旱作斗争,出
现了苗全、苗均、苗壮、苗齐的景象。但在小苗拔节时便开始干旱,70多天干旱少雨,加之三
代草地螟的侵害,后期又遭冰雹袭击,粮豆亩产仅73公斤,比1981年的亩产93公斤下降了21.5%。
1983年,春、夏季雨水调和,土壤湿润,加之农田防护林的作用,风沙对农田的危害明显
减少。春耕播种进度、质量都好于往年,春苗长势喜人,后期又采取了一系列农艺措施,在玉
米拔节期,垧追施尿素100公斤,大豆盛花期叶片每垧喷施尿素22.5公斤,谷子、高粱苗期,垧
追肥90至110公斤。田间管理不误农时,当年农业获得了较好收成,粮豆亩产上升到133公斤,
总产9 807吨,转亏为盈,创利24万元(含牧业生产)。此年停止花生种植。
1984—1985年,根据中央[1983]1 号、[1984]1 号文件和全国农垦工作会议精神,种畜
场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兴办家庭农场1 240个。职工家庭农场以户为单位,实行家庭承
包经营,定额上缴,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1985年,土地分散经营后,致使田间机
械化程度下降到60%,加之职工对国家的改革政策认识不够,致使农业生产忽略了田间管理,
部分土地草荒严重,肥力不足,又遇风、涝灾害,粮豆亩产仅30公斤,总产1 961.3吨,当年
外购粮食1800吨。
从1976年开始,种畜场注重种植业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烤烟、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
烤烟种植由一、三、十一队承担,面积1 000亩,修建了烤烟房共4 处。为了大面积推广
烤烟种植,特从河南省登封县聘请了以王铁椎为首的17人为技术员,直接参与指导烤烟生产,
产量十分可观,经济效益显著。
与此同时,依据土壤结构特性,开始大面积试种花生。此项试种由十队(林场)、七队、
八队、十一队承担。种植品种为四粒红。为了获得高产,生产科派专人从辽宁金州农科所引进
了张学立研究的新品种69—144试种获成功,亩产达188.5公斤。1978年11月,种畜场组织了
由生产科牵头,花生种植队主要领导参加的学习考察组,赴山东等地学习花生栽培生产技术。
西瓜试种主要由七队承担。
经济作物的试种,在种畜场获得了成功,但都因“以粮为纲”的束缚而于1979年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