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田间管理

第五节 田间管理


  
  一、中耕

  建场初期,种畜场以畜力中耕为主,辅以机械,一直沿用到1972年。1973年开始逐渐扩大
机械中耕面积。1975年,针对种畜场风沙干旱的特点,农业技术员赵忠学,农机技术员赵元山
在中耕这一环节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推广了“少耕法”。此种方法减少了风沙危害,降低了作
业成本,提高粮食产量10— 25%。到1983年,机械中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1.2%,占机播
面积的99.76%。

  二、灭草

  建场初期,种畜场大田作物采用畜力农具灭草和人工锄草相结合的灭草方法。在杂草出土
后先用畜犁趟一遍,然后人工锄草。残留的大草一般在草籽成熟前人工拔除。这一时期每逢夏
锄季节,全场总动员,开展夏锄大会战。如逢雨季,草苗齐长,草荒严重,对粮食产量有很大
影响。
  1972年以后,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多,机械中耕面积不断扩大。尤其采用中耕“封闭法”后,
减少杂草对作物的危害。
  1977年以后,逐年推广使用“2.4D—丁酯”、“氧乐灵”、“拉索”、“拿捕净”、“阿
特拉津悬乳剂”等化学除草剂。
1978年,种畜场生产科农业技术员赵忠学,农机技术员赵元山针对种畜场风沙干旱的特点,
摸索出大豆、玉米化学灭草,实行“大水量喷后浮土”的方法,解决了干旱风沙影响灭草效果
的问题,节省了大量人力,提高粮食单产20—35%。仅1983年有33 950亩大田使用化学灭草剂。
占总播种面积的 34.91%,提高单产20-25%

  三、防治病虫害

历年来,种畜场农作物粘虫、草地螟、玉米螟等虫害和根腐病、小麦黑穗病,玉米大斑病
等病虫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粮食产量。1982年夏季,全场耕地粘虫、草地螟成灾,青贮玉米
被吃成光杆,部分地块作物的叶片也被吃光杆。在防治病虫害方面,种畜场采取了有力的措施,
多年除药剂拌种外,都贮备灭草、灭菌药,以备急用。并做好预报,一旦发生虫害,力争治早、
治小、治了,及时消灭,减少损失。

   农业化学灭虫灭菌除草情况表
   (1977-1985年)
  表4—26 单位:亩吨



   粮豆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
   (1960—1985年)
  表4-27 单位:亩 吨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