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田水利 种畜场地处松嫩平原中部,内无江河,地下水位低。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十年九旱,春
季风沙四起,干旱不保苗。因此,兴建农田水利,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机构队伍
1973年以前,种畜场靠外雇打井队打浅水井,井深一般在40—80米,仅供春季农作物坐水
种植使用。
1973年秋季,组建了土法打井专业队伍,使用的是畜力土钻机,大口径水泥管,打浅水井。
1977年,购入一台吉林“三仪”钻井机,打井队扩大到36人。
1978年,种畜场由一名副场长主抓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并配备了推土机,洗井空气压缩机、
胶轮车等附属机械设备。到1992年,专业打井队伍S 发展到95人,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农田水
利建设专业队伍。
二、发展概况
种畜场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是逐年发展起来的,1973年后开始建立专业打井队伍,当年仅有
7名工人,使用土办法打井。由于技术条件差,地下水位低,因而在这个地区打井是非常困难
的,成功率很低。打井队技术力量不足,物资缺少,钻机陈旧,边干边总结经验。到1976年打
井13眼,当年受益5眼。井深达60—80米。这些井大部分用于马拉提水器提水,远远满足不了
坐水种植和大面积灌溉的需要。
1977年以后,种畜场相继购入三台钻井机,农田基本建设的机械设备比较雄厚,配有洗井
机一台,胶轮车4台,推土机2台,拖拉机1台,吊车1台,具备了打深水井的能力。
1980年后所打的电机井水量较充足,到1982年有69眼电机井配套使用,有效灌溉面积由1981
年的2 835 亩,增加到5 035 亩,增加了1.13倍。满足了全场玉米坐水埯种用水的需要。
1984年,实际灌溉7 849亩,基本解决了农田用水问题,为种畜场粮食高产、稳产提供了
重要条件。
1985年,土地由各家庭农场分散经营,当年实际灌溉面积下降到5 115亩。
灌溉面积统计表
(1972-1985年)
表4—28 单位:亩 眼
三、制造水泥管
建场初期土法打井用木板做井壁,不但浪费木材,而且成本较高。后来采用大口径水泥管
打浅水井,1977年用小口径水泥管打深水井。因购水泥管不便运输,造价也高,1978年,农建
队组织7名工人,自力更生制造水泥管,供各单位打井使用。1980年开始,改用塑料管井壁,
既降低了成本,又便于操作,而且延长了井的使用寿命。塑料管取代了水泥管,从而结束了水
泥管的制做。
四、兴建水库
1974年秋,为了抗御旱灾,种畜场决定在第四生产队东侧,兴建一座中型水库,水库面积
9.6万平方米,总土方量18万立方米,投资32.67万元。1975年秋动工,投入5台推土机,1200名
职工,仅用50天就完成了土方任务,水库落成。
1976年,利用水库试种水稻240亩,亩产58公斤,总产13.44吨,后因中断水源,改用电机
井抽水,其抽水量小于渗水量,水库无水,停止使用。
1978年,又在一、三两个生产队各建一座小型水库(畜水池),总面积2万平方米,土方量
0.67万立方米,投资0.67万元,当年完工。都因水库渗水,无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