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机概况
第二节 农机概况
种畜场的农机,是在1960年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农业生产工具一直沿用“三
弯”农具,即:种地弯钩犁,产地弯钩锄,割地弯钩镰。建场后农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
个阶段。
1960—1964年为初级阶段。
1960年建场时,没有农机具。1962年购进2台“东方红”--54型链轨拖拉机,11台机引犁,
3台播种机,7台圆盘耙。这些农具大多数是旧农具不配套,作业效率很低。1963年,为适应
农牧业发展的需要,确立了以十村生产队为中心的机耕点,其主要任务是开荒和为生产队代耕。
这一年还成立了胶轮拖拉机(农用)为主体的运输队,负责全场农业生产运输和其它长途运输。
1965—1970年为农机停滞阶段。
1965年,种畜场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对发展农机产生动摇。认为使用拖拉机不合算,
两套成本,得不偿失,投入多,产出少,不如使马,既能耕地又能产驹,一举两得。因此将仅
有的3台拖拉机调出两台。1969年,种畜场划归安达县管辖,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中,农
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1971年至1985年为种畜场农机的发展阶段。
1971年种畜场购进“东方红—75型”拖拉机2台。1972年种畜场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场局绥
化分局管辖。这一时期,在党中央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方针的指导下,由
于农场总局的重视,种畜场恢复了农机队伍,购进了2台拖拉机及部分农用胶轮拖拉机和配套
农机具。这一年从外地调进了部分农机技术人员。各生产队普遍建立了机耕队,从此,开始了
大面积的机械作业。
1973年以后,种畜场逐步调整农机管理机构和技术力量,1980年设农机副场长、机务工程
师、技术员、农机监理人员。各生产队选配机务副队长,加强了对农机工作的领导,至此从种
植到收获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畜牧生产中的饲草、饲料加工粉碎,采草、青贮、饮水等也
部分实现了机械作业。农业机械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
1985年,全场拥有拖拉机42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