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管理
第三节 农机管理
建场初期,由于机务人员少,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1972
年,随着农机具的逐渐增多,农机队伍也不断壮大,管理工作也随之加强。1975年初,种畜场
制定了第一个“机务管理制度”,其内容有:
一、正确合理使用机械
(一)机械作业必须合乎农业生产要求,达到精耕细作,杜绝粗放;
(二)参加作业的机具要完整无缺,达到“部件完整不变形,润滑良好转动平,连接紧固常
清扫,操作方便升降灵”,严禁带病作业;
(三)大搞技术练兵,机务队长在每段作业前,都要组织机务人员学习业务,组织技术竞赛;
(四)建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采取自检、互检和联合检查的方法进行;
(五)新进和修后的农机具,必须按步骤、时间、负荷要求,由包车组长亲自试运转,并经
场部技术员验收鉴定,合格后方可作业;
(六)各种农机具固定到包车组,严格实行岗位负责制,调出、调入、送修、出厂均要办理
交接手续;
(七)链轨拖拉机不准搞非田间运输。
二、搞好维修保养
(一)认真贯彻“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农机具要按技术要求,按时逐项进行保养,
高号保养要使用保养卡片;
(二)做到保养标准化,达到“五净”:油净、水净、空气净、工具净、机器净。要紧紧抓
住清洁、润滑、紧固、检查与调整故障排除五个环节,在“净”字上下功夫;
(三)机器检修后,要达到“四不漏”:即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电;
(四)机组实行定位分工责任制,搞好双班保养,确保技术状态完好。
三、农机具和油料保管
(一)各农机队的保养间要有门、有窗、有锁,室内设有工作台、简易灭火工具与设备;
(二)农具场四周要有围墙,地势较高易排水,保持常年无杂草。农具要完整无缺,排列整
齐,涂油保管,防止生锈;
(三)油料库四周要有围墙,各种油料分类保管,保证不洒、不混、不丢失、不变质,并备
有必要的防火工具;
(四)执行“一利用、二不乱、三杜绝”的管理制度。一利用是:利用旧件废料;二不乱是:
不乱拆乱卸机件,不乱扔乱放机件;三杜绝是:杜绝人为事故,杜绝违章肇事,杜绝机具丢
失损坏;
四、实行定额管理、单车核算
农机作业要在计划指导下进行,作业有任务,质量有要求,消耗有定额,成本有核算,做
到班组算,月分析、段小结、年总结,奖惩分明。
五、安全规则
(一)要定期检查农机具的安全状况,凡不符合安全规则的农机具决不准参加作业;
(二)严格执行效能规则和机务规章,无证者不准驾车,酒后不准驾车,学员不准单独驾车
操作。
这个“农机管理制度”是自1960年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农机管理的制度。以后,农机管理工
作逐步完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到1985年已实现农机管理正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