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队伍建设

第五节 队伍建设



1960—1965年间,种畜场的机务人员较少,业务水平也很低,因此先后派 10 多人参加外
地的机务短期培训班,使这部分人技术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还未能达到熟练使用机械
的程度。当时田间作业质量差,耗油量大,机械保养达不到要求标准,机械部件磨损严重,导
致机械故障多,严重影响着机械工作效率和耕作质量。仅1960—1963年,因机械故障停车150
次之多。 1960 年以后为使工人尽快的掌握技术,牧场号召农机工人,勤学苦练,使机务人员
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每个机械手都能达到独立作业的标准,田间作业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1966年以后,“文化大革命”时期,开始批判技术第一,白专道路,严重挫伤了机务技术
人员的工作热情,加之新学员人队,老机务人员调出或离队,致使机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普遍下
降。
1972—1983年,种畜场隶属省农场总局领导之后,随着农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机具
的不断增多,机务队伍也相应的发展壮大起来。并注重了对机务人员的培训,1972—1973年,
两年冬季举办机务人员学习班共60天,培训机务人员150 人。此期间肇源农场的机务人员和技
术人员调入种畜场30多人,为种畜场增加了技术力量。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种畜场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注重抓机务人员的培
训工作,每年的冬闲季节都要集中培训,到1985年底,共举办机务培训班14期,参加培训人员
316 人次。此期间对机务新学员的录用,有关部门严格把关,采取考试择优录取,重点培训,
上车实习的办法。
1980年,种畜场在职业高中设立农机班,由具有多年机务工作经验的技术员任教,为种畜
场培养机务人才。1972年以来,由于领导重视,使全场的机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普遍提高,机务
工人的技术水平均达到三级以上。到1985年末,全场有农机工程师2 人,助理农机工程师3 人,
农机技术员7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