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植树造林
第三节 植树造林
一、营造“四旁”绿化林
建场前,种畜场“四旁”绿化几乎是零。建场后,场领导重视绿化工作,本着绿化场区,
美化生活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原则进行“四旁”绿化。
根据干旱多风的气候特点,造林多在春秋两季进行。营造“四旁”绿化林多在春季3~4
月份,土壤解冻70毫米或深秋10月冰冻前进行。因这两个季节,土壤水分不易蒸发,随起苗,
随栽植,防止苗木失水、风干,适时造林,宜于成活。一般植栽2 ~4 年杨、柳苗木为妥,植
栽“四旁”绿化林木,要按照严格的技术措施进行,林业技术人员,根据种畜场特点,总结制
定了“挖大坑,栽正中,多浇水,踏实成,三培二踩,一提苗”的操作技术规程。秋季造林后,
及时浇水,早春化冻前要随化冻随踩实,以防透风,影响成活率。使绿化林栽植成活率在90%
以上。
二、大面积造林
(一)林地选择
根据不同地块和坡度走向,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一般采用以地块长度走向为主要设计基
点,以适应机械化作业,对一些不利于机械作业的边角地块,采取部分退耕还林的办法。植造
用材林,多选用小X 黑、白城杨等作为用材树种,把一些耐碱,喜温湿的树种,如:青皮柳、
柽柳,栽植在较低洼地区,多用于薪炭林。
(二)因害设置防风林
春季多西南风,在设计防风林带时,除个别地块较长外,主林带的设计都与主害风向垂直,
以达防止风害的最佳效果。个别坡度较长地块,在林带设计上,也考虑到水土流失的问题。
林带行距大都与机械作业相吻合,为机械作业打好基础。
(三)营造大片林
种畜场营造大片林地,大部分设置在不易耕种、放牧的风沙岗,盐碱地,把这些次地利用
起来,真正发挥作用。1972年前,人工压杆造林的办法粗糙、简单,成活率低。远不能适应林
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对此,种畜场派技术人员到吉林省学习先进的造林方法——“五铧犁埋根
造林法”。这项新的造林技术在种畜场得到应用和推广。
种畜场春、秋季造林,尤其注意整地,要求一定翻好、耙细、整平,把握住造林的关键技
术环节:
1、机械造林播堑直,万米内弯曲度不得超过10公分,地头整齐;
2、栽苗木深度保证25—28公分,不跑茬;
3、出圃苗木,运到林地要假植,防止风干和苗木失水,减少苗木损失,提高成活率;
4、投苗保证苗根落到犁底,苗桩上端和地面误差不得超过3厘米。投苗时,在苗根上踩一
脚,踏到新土里;
5、机械植树,植完后及时镇压,上午造,中午压,下午造,晚上压,镇压不过夜。
(四)补植工作
1、保证补植后与原幼树成一直线。
2、补植树坑一般深35公分,长宽各30公分。
3、补植苗放人坑内,先培土三分之二,踏实,浇足水,填严土,苗木垂直。
4、补植后的苗桩不得超过地面2厘米。
(五)、育林与间伐
为提高扶育间伐的质量,加速林木的生长速度,根据林业的具体情况,因树、因林带现状
制定扶育间伐规程。
1、扶育林木,从郁闭到成熟前,主要是调整林木结构,改善卫生环境,提高质量,增加
单位面积产量,缩短工艺成熟期,增加林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发挥林木的经济效益和防护
效益;
2、扶育贯彻执行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坚持以扶育为主,扶育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反对
单纯取材,忽视扶育的倾向。
3、按照扶育间伐的原则,1984—1985年开始陆续间伐,有一定数量的檩材。
(六)果树生产
种畜场果树栽培始于1963年,当时栽植面积22.5亩,到1969年又在三个生产队试植45亩,
场部中心苗圃又增植15亩,共栽植82.5亩,由于缺少技术力量和栽培管理经验,1974年中心
苗圃同二个生产队拔树毁园改种农作物。1979年林场栽果树150亩,品种为黄太平,大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