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主要工业企业

第三节 主要工业企业


  
  一、联合加工厂

  1960年联合加工厂同牧场一起诞生。1968年拥有厂房1 000平方米,职工70多人,是一个
小型综合性企业,有发电、板金、红炉、制米、榨油、车钳、电焊、制皮、制酒、酱油、醋、
冰糕、冰棒,共14个生产项目。制米业是该厂的主要生产项目,当时只有两台滚筒式制米机,
一台小钢磨,年加工原粮600吨,面粉 300吨,供应全场职工的吃粮。年盈利9万多元。
1963年,从肇源农场调入一批技工,增加机修车间,制米车间也充实了部分力量。1964年
购置一套125 型磨粉机,达到半机械化作业。日加工原粮是5吨,年产值10万元。
1966~1967年,生产比较稳定,产值略有下降,经营亏损。
1969—1972年整顿企业,调换了领导班子,增设毡业车间。制米车间分两个班次作业,产
量增加,年加工面粉400吨,原粮800吨,扭转了亏损的局面。
1973年修建600平方米成品粮库,740平方米晾晒场。工人已发展到130多人,经营收支平
衡。
1975年进一步改装设备,安装自动升降机,节省了人力,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1.5倍,年加工面粉460吨,原粮1 000吨。1977年到1979年增建820平方米的制米楼和原粮库。
开始三班作业,有电机60台,加工量略有增加。1980—1982年,三年盈利5 万元,粮米加
工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1984~1985年,种畜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定额上缴,自负盈亏的经营办法。机械设备
未有大的增减,定员37人,分离出职工68人。1984年加工面粉832吨,加工原粮596吨,生产白
酒40吨,年总产值682 735 元,总成本 674 879元,盈利7 856元。1985年加工面粉474吨,
原粮341吨,豆油10吨,生产白酒6.5吨。总产值547 359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不善。

  二、制酒

  1960年到1985年期间,制酒车间始终隶属联合加工厂。建场初期制酒厂房237平方米,有
工人7人,日产白酒100公斤,年产白酒7吨。
1966—1973年,充实了制酒力量,白酒产量略有提高。1973年建650平方米的制酒厂房,
成立酵母和曲种车间,制酒工人增到13人,日产白酒650公斤。1976年在原基础上扩大再生产,
变一个班次为三个班次生产,年产白酒70吨,并成立了培菌室和装瓶车间,改造了锡锅,制酒
工人增加到20多人。种畜场生产的白酒经省农场总局化验为合格产品,使用统一商标,命名为
“北大荒”白酒。于1980年改为“和产清泉”,畅销黑龙江省,很受消费者欢迎。
  1981年,进行技术改造,安装了锅炉,年产量由原来的70吨,增加到138吨,制酒工人增
加到30多人。年产值近40万元。

  三、农机修配厂

1973年,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多,原联合加工厂的维修车间已适应不了农机维修的需要,因
此,种畜场建立了农机修配厂。厂房850 平方米(砖木结构),配备了65名技术工人,购置了
6台车床,钻床2台,刨床2台,镗缸机1台,气门研磨机1台、洗瓦机1台、电器试验台1个,冲
床1 台,燃油试验台1个,弹簧独锤1个。并设烘炉、翻砂、电焊等工种。从这一年开始,种畜
场做到了农机维修不出场,为农业机械正常生产作业提供了方便条件。
  1975—1985年10年间,种畜场的农机维修工作得到发展,技术力量不断增强,农机修配厂
配备技术副厂长、技术员和质量验收员。并设立机械加工、修理、锻造、电焊电气、翻砂、工
改等七个车间,达到了一定的修造水平。

  四、制砖厂

1975年以前种畜场制砖厂生产是半机械化,半手工作业,日产水坯25 000块,满足不了基
本建设发展的需要,种畜场基本建设所需红砖很大一部分要靠外购,既增加了建筑造价,又时
常出现停工待料现象。
1975年种畜场开始筹建新砖厂,成立了筹建领导小组,配干部5 人,工人10名,到外地考
查后,便开始了新砖厂的建设工作。同年6月购置1 台新型制砖机,经安装、调试7月份正式投
产,日产水坯3万块。到1976年砖厂工人增加到了140人。
1976年,为了改进老式土窑烧砖的落后方法,8 月份雇请肇东县工程队,建设了24门轮窑,
当年完成工程的三分之二。
1977年3月份由种畜场基建队继续修建轮窑,于5月1日正式投产使用。24门轮窑年可烧红砖
450万块。1977年末,工人增加到170人,当年亏损6.5万元。
1979年,砖厂增加2台140型制砖机,月产红砖25万块,架棚96栋,手推车30台,建办公室
637平方米。
1980—1982年,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工资制度,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月产红砖100
万块,经过技术革新,红砖的质量也好于过去,1980年末,盈利4万元。
1982年从北京建材局购进一台150 型制砖机组,随着机械效率的提高,增加了定额,进一
步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降低了成本,年产红砖600 万块,盈利5 万元。
1984年产红砖671万块,盈利4.4万元。
1985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红砖质量不降,销售不畅,年产红砖310万块,亏损2.3万元。

  五、珍珠岩厂

  珍珍岩厂于1983年由种畜场第七生产队自建,属小型队办工业,总投资 5万元,自筹资金
解决。当年建砖瓦结构厂房170平方米。设备有6平方米固定式空压机1台,电机3台,转炉一套,
卧立炉各一座,一班生产,工人20人。年产珍珠岩3 148立方米,产值7 200元,成本6 200元,
年获利1 000元。 1984年,开始两班生产,年产3150立方米,珍珠岩产值80000元,成本75000
元,获利5 000元。1985年亏损2 600元,年末收归场部直接管理。

  六、饲料加工厂

饲料加工厂于1983年开始筹建,1984年11月投产。总建筑面积800 平方米,其中厂房主楼
750 平方米,办公室50平方米,配大型粉碎机1 套,建金属粮仓7 个,输送机2 台,日加工饲
料20吨,年总产5 000 吨,可满足全场奶牛所需饲料。1985年生产饲料570 吨,亏损1.2 万元。

  七、乳品厂

  1980年,安达牧场划归和平种畜场后,奶牛存栏增加400多头。1981年种畜场以发展奶牛
为重点,同年建一座小型乳品厂,隶属机械修配厂。锅炉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设计能力为
日处理鲜奶5吨。1982年与机械修配厂分离,单独核算。
1983年在农场总局的大力扶持下,开始建设日处理鲜奶20吨,生产成品乳粉7 吨的中型机
械化乳品厂。建二楼厂房2 600 平方米,车库、门卫、锅炉房、办公室等1 260 平方米,围墙
1400平方米。配有净乳机2台,搅拌机1台,双效降模蒸发器1台,立式干燥塔1个,高压泵1台,
150 千瓦发电机组一套,奶罐车2台,并设有维修车间。
  1983年乳品厂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益。1984年9月1日,“飞鸽牌”速溶全脂乳
粉被评为黑龙江省同行业的第一名。1985年,“豆乳粉”“婴儿粉”和“大颗粒粉”试验成功,
乳粉厂“TQC”小组荣获农场总局优秀“TQC”小组称号。
  1984年,乳品厂加强技术力量,派人到兄弟企业学习,年末生产乳粉420吨,盈利170000
元。1985年有职工108人,年生产乳粉455吨,盈利104000元。

   工业总产值统计表
   (1960~1985年)
  表4—33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