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商业

第二节 商业


  
  一、机构沿革

  1960年,和平牧场组建后,供销合作社属驻场单位,行政归牧场领导,业务归属肇州县联
社管理。
  1974年,场部供销社迁到原场部办公室。
  1978年,供销合作社划归种畜场经营。从此,集体所有制的供销合作社变为全民所有制的
国营商店。
  1980年3月,国营商店隶属种畜场商业科管理。
  1982年,种畜场劳动服务公司建成了五个集体商店。
  1983年,种畜场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国营商店实行集体承包。取消工资,自负盈亏。
  1985年,商店接收种畜场在安达县城开设的饭店、旅店、代销店(原办事处改建)。

  二、发展概况

  1960年,牧场供销社在肇州县联社及牧场双重领导支持下,设立先锋、东风两个销售店,
方便了这两个生产队及临近生产队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管理出现混乱,给供销社造成损失近万元。
  1967年,供销社扩大经营规模,设布匹、百货、五金三个组,10月份,成立营台、星火分
销店。全场商业职工发展到28人。
  1968年,供销社建立党支部,成立食品加工厂,加工麻花、饼干、烧饼、绿豆糕、月饼等
食品。这项生产填补了种畜场食品生产的空白,解决了种畜场职工购买食品的困难。深受广大
消费者的欢迎。仅食品加工一项年利润就达5 100元。供销社年销售额达5.5万元。连续三年
被评为出席场、安达县联社的先进集体。
  1972年,供销社为调节余缺,活跃市场,扩大购销业务,召开了由大同镇百货批发站、生
产资料等7个部门参加的物资交流会。商品达百余种,成交额近2万元。
  1974年,种畜场供销社开展“仓库大整顿”、“安全大检查”、“店容、店貌大改观”的
三大创新活动。安达县联社几次前来参观学习,授予供销社“三大创新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1978年,种畜场供销社的业务和安达县联社脱钩,供销社由集体所有制变为全民所有制的
国营商店。并增加三队、十一队两个分销店,场部商店增设被服组。
  1979年,随着销售点的增多,商店自筹资金购买一台日本进口“五十铃”汽车。根据季节
和销售情况,随时进货,基本解决了供求的矛盾。
  1981年,商店努力扩大货源,积极组织采购,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不断购进高档商品,仅
第一季度,就购进自行车33台,缝纫机20台,收音机74台,到货后几天就销售一空。
  1981年,商店收购站收购防风、柴胡、甘草等10多种药材,近3万斤,价值1.44万元。其
中有2000斤防风4 000斤甘草远销日本,为国家换取了外汇。
  1982年,随着种畜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网点逐年增多,仅劳动服务公司一家
就设立五个商店。洗衣机、黑白电视机、录音机开始大批量销售。种畜场商业年利润达2.1万
元。
  1983年,商店门前成立了农贸市场,个体商业随之兴起,活跃了市场,更加方便了群众。
面对新的产品销售形势,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种畜场国营商店于1983年实行了集
体承包制度。取消了工资制,固定缴纳费用、上交利润,多盈多得,亏损自负的经营方式。商
业行政管理人员按各组平均收入计酬。同时砍掉了商品大库,在财务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商品
出入库手续删繁就简。多余人员允许停薪留职,自谋生路。商店开设一个小型酒厂、一个饭店。
年末,自谋职业的商店营业员有3人开办了个体小卖店。
  1985年,种畜场商店接收在安达县城开的一家旅店(有饭店、代销店)年经营额达6 300元,
略有盈余。
  到1985年为止,和平种畜场总场有商店2个,总店设有布匹、百货、五金、烟酒、食品、
生产资料等销售组,各生产队都设有分销店和代销店,形成了完整的商业网络。

  三、历年经营情况

  种畜场商店从供销社开始,26年来,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到1985年增加到8个分店,6个代
销店。商业干部、职工共67人,经营品种不断增多,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销售总额逐年递增,
经营管理逐步完善。建社以来,资金周转次数最高的年份为1981年,年周转3次,最低年份198
3年1.7次。利润最高的年份是1982年,利润总额21 800元。最低年份是1963年,总额为5900元。
社会购买力逐年增加,建社初期的1963年销售额59万元,最高年份1982年销售额124万元,增
长了110.02%。1983年后,基本稳定在100万元左右。商品经营品种由建社时的几十个,增加
到2 500个品种,活跃了市场,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商店历年经营情况表
   (1963-1985年)
  表4—37 单位:元


  注:由于数据遗失,故有7 个年份未未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