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渔业生产

第三节 渔业生产


  
  1963年,嫩江无尾河(乌裕尔河、双阳河)水溢出河床,流入种畜场,种畜场的低洼泡泽到
处积水,形成水面100万平方米。随水而至的鱼类,个大量多,为渔业生产创造了条件。1965
年以后,由于河水停涨,种畜场泡泽水位下降,加上水分大量蒸发,绝大部分泡子干涸,已不
适应鱼类生存繁育,种畜场的捕捞业随之停止。
  1981年,第九生产队利用村边洼地,修建一处小型养鱼池。1982年扩建,放养水面达5000
平方米,放养鱼苗8万尾,可产鲜鱼5000公斤。
1985年,嫩江无尾河河水泛滥,冲出河道,经连环湖注入种畜场。这次水流量较大,整个
泡泽积水面积2 333 万平方米,随流而至的有鲫鱼、鲤鱼、白鱼等鱼种,种畜场的渔业生产再
度出现高潮。当年在水边安营扎寨打鱼的60多人,插大小箔2 000 平方米,挂网4000平方米,
平均日产鱼15 000公斤,日上市量2 500 公斤,年产量为90000 公斤。捕捞业的兴起,大大的
增加了职工的渔业收入。不但满足了本场职工的需要,而且还源源不断运往外地,销至大庆、
安达、肇州等地,渔业总收入达23万元。
1985年下半年,种畜场在水面设“治安巡逻队”,配备了3 名水面工作人员,维护治安,
保护渔业生产,按照国家渔业生产的有关规定,征收税金。同时,还下发了“渔业生产暂行管
理条例”,加速繁殖,保证合理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