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业管理 建场初至1972年,种畜场的电力发展是比较缓慢的。使用柴油机组发电,只能解决场部工
业用电和场部居民照明用电。在电业管理上虽然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电业队伍始终没有形
成,在电业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1973年,接入国电后,电力事业迅速发展,种畜场逐步完善管理措施,保证安全用电,节
约用电。在此基础上改造全场双柱式或基础式变压器工作台,即用红砖砌成的小型平顶配电间,
屋顶安放变压器,屋内接低压开关,走线方便,宜于维修,控制自如,且造型美观。
改造低压线路。场部地区架设的低压线路大多都是木杆,既不安全,使用寿命也短,维修
也不方便。因此改用水泥电柱,共更换150公里。既有了安全保障,又延长了低压线路的使用
寿命。
随着电力设备的逐年增加,对电业队伍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1973年以后,电业部门多次
对职工进行基础理论培训,使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都能够独立操作。
为了加强电业管理,种畜场电业部门先后下发了“电业管理的几项规定”、“电业管理意
见”和“三电管理制度”。高低压线的架设、安装、配套、维修、使用和收缴费用等做出了明
确的规定,并给用电单位配齐了专职电工。负责本单位的线路维护、机电设备的使用和保管。
电力设备统计表
(1985年)
表4—39 单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