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武装部

第二节 武装部


 
  一、机构沿革

  1960年,和平牧场建立人民武装部,包国锋任武装助理。
  1962年4月15日,松花江军区任命包国锋为安达县和平种畜场武装部副部长。
  1969年,武装部编制3人,设部长和助理。
  1970年1月,安达县革命委员会任命张立春为和平种畜场武装部部长。
  1972年,和平种畜场武装部由柏树林兼任部长,设助理、干事各1人。
  1974年,绥化分局任命包国锋为武装部副部长,设参谋、助理各1人。
  1979年,武装部副部长仍由包国锋担任,增设武器保管员1人。
  1982年,绥化农场管理局任命陈景龙为和平种畜场武装部副部长。
  1983年至1985年,陈景龙继续任武装部副部长。

  二、人民武装的发展与战备情况

  建场以后,种畜场非常重视民兵工作,种畜场建立一个民兵团,团长由人民武装部助理包
国锋兼任。各分场设有一个民兵连。武装部经常对民兵进行人民武装的性质、任务、战备等方
面的教育。
  根据上级规定,按年龄、政治、身体等情况,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凡 16岁至45岁
的男性公民,16岁至30岁的女性公民,政治上可靠,身体健康者,可编为基干民兵,其它为普
通民兵。
   民兵建设基本情况表
   (1960—1985年)
  表5—14 单位:人



  续表5—14



   战区划分表
  表5—15



   战备落实情况表
  表5—16 单位:人 台 匹



  为适应战备的需要,人民武装部每年利用冬闲时间对民兵进行培训,提高民兵的军事和政
治素质。使种畜场民兵真正明确并完成“平时抓生产,战时保卫大庆油田,保卫种畜场财产和
人民生命安全”这一重要任务。
  1964年,全场共组建8个基干民兵连,共有民兵2 125人。各民兵连都配有电话、汽车、观
察哨所以及信号通讯等设施。联防指挥部规定了严格的纪律,一切服从命令,统一领导,统一
行动,凡事都落实到人头。做到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1967年后,根据安达县战备办公室的指示,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提高警惕,
保卫祖国,准备打仗”的号召。种畜场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联防指挥部”。制定了“四规
划”即:人民防空规划、后防基地建设规划、全民办后勤规划、土武器试制生产规划。
  1980年,根据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民兵组织进行适当调整的指示精神,种畜场缩
减了民兵组织。调整后的民兵总数为1 050人,基干民兵350人,普通民兵700人,比原来民兵
总数减少3/4。
  1981年,根据上级部署,组成了50人的敌后游击队,制定了敌后游击队的作战方案,划分
了游击区。由党委书记、副书记、武装部成员、宣传部副部长、工会主席、公安分局副局长及
部分机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
  组长:王云鹏 副组长:杨欲飞
  成员:魏景海 刘庆喜 柏树林 娄文山 包国锋
  1983年,对民兵队伍进行了整编,训练民兵干部35人。1984年,训练民兵干部32人次,整
编一次。1985年集训一次。

  三、兵役情况

   历年服兵役情况表
   (1961—1985年)
  表5—17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