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与学制沿革
第六编 教育 卫生 科技 文化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机构与学制沿革
一、机构沿革
1960年,和平种畜场在场部所在地敖包吐建立中心校,第一任校长梁继文,教导主任邸子
权,事务员1人,业务归属地方管理。
1962年,车永安调入种畜场任中心校教导主任。
1963年,教育行政业务由地方移交种畜场管理。
1964年,建立种畜场子弟中学。中学、小学合建一个党支部,由朱生担任党支部书记。李
立克任中学教导主任。
1965年,白长明任种畜场子弟中学党支部书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子弟中学改名为“兴无中学”,校革委会主任由王海清担
任。
1967年,种畜场成立文教组,相继又改为文卫组,组长由刘天义担任。干事2人。
1969年,白长明任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同年10月份,白殿元代理校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2年,种畜场中学撤消了革命委员会,成立党支部,支部书记由刘天义兼任。
1973年,恢复中心校,副校长佟文,教导主任邸子权,事务员1人,文化教师2人。不久,
成立了宣教科,后改为文卫科,没有任命科长,仅设干事3人。
同年,于春清任中学副校长,车永安调入中学任教导主任。
1975年末,中心校和中学合并,调整领导班子,王海清任党支部书记,于春清、佟文任副
校长,张士昌任贫管会主任。
1976年,于春清任党支部书记,兼任副校长,教导主任王士彬。
1977年,成立文教科,吴凤岱任副科长。配备了幼儿专职干事。为加强电化教育,又增加
1名电影放映员。增设了财会班子,会计、出纳各1人,负责全场教育经费、勤工俭学费用的管
理、使用以及教师工资发放等工作。
1978年,四队学校被管局定为重点小学,校长刘凤国,教导主任姜殿军。
1981年,种畜场成立职教办公室(简称职教办),与教育科合署办公。职教办副主任由吴凤
岱兼任,并设1名专职干事。同年,由绥化管局任命尚广枕为中学党支部书记(副科级),种畜
场党委任命9名分校校长,1名幼儿园副主任。
1983年8月至1985年,实行科校合一,职教办划出。佟文任教育科副科长,兼任中学党支
部书记、校长职务。邹作馥任教育科教研室主任,路野任中学副校长,设教导主任2人。
二、学制沿革
从1960年到1966年,种畜场小学实行六年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1966—1980年,种
畜场学制改为九年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
1981年又改为十二年一贯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招生时间也有变化,1960—1969年为秋季招生。1970—1975年改为春季招生。1976年又改
为秋季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