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60年建场,牧场成立了中心校。各分场学校相继扩大校舍增加班次。超英分场、星火分
场和火箭分场都办了高小班。敖包吐小学和五棵树小学每周为蒙古族学生开设一节蒙古语课,
在籍学生达659人,教师29人。1961年,在星火分场办了农业中学,招收学生32人。开设了语
文、数学与畜牧专业课,专职教师2人,学制2年,此届学生毕业后,学校停止招生。
  1963年,教育行政、业务由地方移交种畜场管理。按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种畜场调整
教师队伍,有8名教师回到生产队第一线工作。调整后,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业务能力较
强,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1964年,在场部成立了第一所中学,有5名教师,1个教学班,招收学生 47人。
  1966年以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场有12名教师和教育干部被揪斗、批判,教学工作
遭到破坏。
  1968年,四队小学附设初中班。
  1969年,场直中学初中增加到7个教学班。
  1972年,场直中学设一个高中班,招收学生74人。
  1973年,六队小学、七队小学、九队小学相继附设初中班。由于初中教学班增多,部分教
师被提升到中学任教,致使中小学师资水平下降,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弥补损失,加
强教师队伍建设,当年,在城市下乡青年中陆续录用一批教师。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教育事业步入正轨,“文化大革命”中被清除的教师
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教师队伍。
  1980年,按照农场总局龙镇会议精神,在场直中学成立了职业高中班,设农机和畜牧2个
班。调入2名专业技术干部担任教学工作,两个班共招收81名学生。
  1983年,教育科加强了教研室的力量,由邹作馥担任副主任,教研室由2人增加到4人。
  1984年暑期开学后,实行集中办初中,撤消了各队小学的带帽中学。
  1984年末,实行校长聘任教师制度,由校长提名,教育科审批,被聘任的教师任职3年,
期满合格可以连任。当时有14名中小学教师落聘,又从社会上招聘5名。
  建场26年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种畜场建设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到1985年止,种畜场股、科、副处级干部中,有20多人是场学校培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