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一、职工医院
1960年建场时,医院仅有土房3间,缺医少药,疑难病症不能得到及时治疗,需转院到外
地治疗。到1964年医护人员增加10余人,医院设有4张观察床位,门诊室、注射室、药局等扩
大到11间土平房。1968年从省城下放来场的3名医生,充实了种畜场的医疗队伍。1968年11月,
场邮政代办所失火波及到医院,烧毁了8 000元的医药和设备,共损失1万余元。影响了职工
医院的正常工作。
1970年职工医院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建一幢330 平方米的砖瓦结构门诊室。设有内科、外
科、化验室、手术室、处置室、药局,共有医护人员19人。住院处土平房扩大到250 平方米,
设床位15张。技术队伍素质和医疗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1972年首次阑尾手术成功。此后脓胞、
疝气、节育、剖腹产皆可进行手术。1975年春,成功地为一名患者进行手术,切除22公斤肿瘤。
从此,种畜场的外科手术迈上新的台阶,做到了一般手术不出场,深受职工的欢迎。周围乡村
的患者也都纷纷慕名而来。1978年,职工医院迁进了新建的 1 029平方米砖瓦结构的新房,扩
大了诊室。设有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X 光室、妇科、电超声波理疗室、处置室、药剂
室、手术室、供应室、制剂室。共有6 个病房,25张床位。为方便患者成立了医院食堂,按患
者所需供应饮食。医疗条件有了大的改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不断更新,透视机、
心电机、超声波机,红外线离子透人机等陆续购入并投入使用。还建立了制剂室,能生产针剂、
丸剂、散剂膏药30余种药,供临床使用。
二、基层卫生所
1960年,仅有火箭、先锋、星火三个分场设立了卫生所。1965年东风、营台、小庙子分别
设立了卫生所。全场共有卫生所6个,到1975年又增加了2个卫生所,实现了队队有卫生所。
建场初期中医较多,临床应用中药占95%以上,到1980年应用中药占 68.8%,西药占
31.2%,应用中药为种畜场的人民防治疾病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西医偏少,加之西药供应不
足,故抢救急诊、实施手术均有较大的困难。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
相互配合,取得了明显的医疗效果。
三、地方病传染病防治
(一)地方病防治
1980年,职工医院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进行普查,共普查1 027人次,发现患地方病的127
人,对此采取饮水中放碘药、口服碘油丸和碘化钾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到1991年经绥化农
场局地方病领导小组验收合格,有108人治愈,治愈率达85%。
1982年4 月,农场总局防疫站和种畜场卫生科的医务人员,共同对全场饮水井含氟量进行
化验。平均含氟量为0.25mg/v,最高含氟量第一生产队(王地房子屯)为0.42mg/v。最低含
氟量第九生产队0.26mg/v,并对5985人进行普查,患氟斑牙的为5 319 人,患氟骨症的291
人,证明种畜场属地方性氟中毒区。为此,种畜场提出打深水井改水降氟的有效措施,并报请
农场总局批准,拨专项基金打深水井4眼。场部地区修建了一座高25米,容量50吨的水塔。
1985年,种畜场防疫站,协同总局防疫站,对场实验小学、第一生产队(王地房子屯)的
170名小学生测定了血氟、血钙含量,对典型氟骨症7人做X线检查,为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5年,对200名学生做地方甲病抽查,发现患病15人,生理肿大10人,患病率2.5%,经治疗,
治愈率为97.5%。
地方病情况表
表6—5
(二)传染病防治
建场初期,种畜场饲养牛、马、羊为主,由于畜牧工人缺乏防疫卫生知识,加之没有健全
的卫生防疫组织和措施,致使30多名工人患上了职业病,即波状热,也称布氏杆菌病。畜牧工
人和病畜接触时极易感染,既影响了畜牧业的生产,又威协了职工的安全。1965年种畜场医务
人员在农场总局、省防疫站的指导下,对畜牧工人接种布氏杆菌病疫苗。及时采取设牲畜产房,
接产员接产时严格消毒等防治措施,大大减少了职业病发病率。1970年仅发生“布病” 4例。
1980年加强了防疫力量。配备了专职防疫人员,采取了免疫接种等综合防治措施。随着医疗
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逐步控制了职业病的发生。1984年,种畜场允许确诊为“
布病”的患者到农场总局医院复查,住院观察治疗。
1983年以来,种畜场加强了预防接种工作,控制了麻疹、小儿麻痹病的发生。
预防接种统计表
表6—6
(三)食品卫生
1980年,医院对经营酒类、酱油类、糕点类商业网点进行监测,宣传卫生知识,贯彻食品
卫生“五四”制,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并对乳粉厂、托儿所、集体食堂、食品加工厂等单
位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1983年按上级的指示要求,成立了卫生防疫站,由卫生科科长崔国权任站长。1985年由场
医院副院长包岩兼任站长。由此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卫生工作。同时增设一名专职食品卫生监督
员,检查指导全场服务行业食品卫生。食品卫生法颁布以来,种畜场举办了5次学习班,受教
育达500多人次。1985年,对128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有5人患有乙型肝炎,调离了食
品行业,给38个食品企业颁发了卫生合格证书。
(四)学生健康检查
1985年,对全场小学1 755名学生,中学1 063名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建立了学生档案。在
2818名学生中,患近视的学生139人,患沙眼的学生284人,有蛔虫病的2人,有龋齿324人,患
鼻炎7人。并对学校教室设备的位置、采光等提出了改进办法,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五)公费医疗
建场以来,干部和职工享受公费医疗,其直系亲属患病治疗费用,由场核销50%,实行半
费医疗。干部职工退休后,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体现了国营农场的优越性。1964年取消了职
工家属半费医疗,到1965年又恢复了半费医疗制度。
1982年,将职工的医疗费用一次拨给本单位掌握使用,采取年初核定全年费用,超支不补
的办法,从而控制了无病开药,小病大养的弊端。
1985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农场职工医疗费用由家庭农场自己承担。企业单位职
工由该单位承担医疗费用,事业单位随工资按月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