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劳动模范
第三节 劳动模范
齐焕民
齐焕民,1934年7月出生,自1960年以来,始终在基层担任领导职务,任第七生产队队长
20多年。20多年来,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以一个共产党员忘我的工作精神,在生产
第一线参加生产、指挥生产。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职位高低,始终把自己看成是普通工人中
的一员。这种工作作风得到全队职工群众的拥护和称赞。建场以来他多次被评为场劳动模范,
先进工作者。1972~197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绥化管局和农场总局劳动模范。
沈会山
沈会山,1948年11月出生,1962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实验站站长、一队、五队、四队
队长等职务。在担任生产队领导期间,多次被评为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并获得管局、总
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72年,沈会山被派到“引嫩工程”,任和平种畜场大队二队连长职务。在施工中,他带
领全连工人,团结一致,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第一期工程任务,他所在的二连被评为绥化管局先
进施工连队,他本人被评为管局的先进工作者。之后,又在富裕县开始的第二期工程中,他所
带领的二连,继续保持和发扬了第一期工程的实干精神,克服困难保持荣誉,再接再厉,圆满
地完成了任务。二连再次被评为绥化管局先进施工连队,他本人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张占和
张占和,1929年8月出生,在1960年建场时,担任小队队长职务,是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
由于他懂农业生产,并在农业生产中带头苦干,连续被评为场劳动模范;1975年被提任为第
五生产队副队长,主抓农业生产。在任副队长期间,严格要求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搞特
权,和普通工人一样参加劳动,任劳任怨,吃苦在前。1972年被评为绥化管局及农场总局劳动
模范。
张雨杰
张雨杰,1944年2月出生,1976年调人种畜场砖厂,从事机械修理工作。他认真研究制砖
机及其它附属机械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边修理边摸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很快就掌握了修
理技术,并在改造、革新机械设备中,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在工作中无论是白天黑夜,机械
什么时间出毛病,什么时间修理,从没影响正常生产。他的这种工作热情,得到砖厂领导及工
人的好评,连续多年被评为种畜场劳动模范,1972年被评为省农场局劳动模范,受到表彰和奖
励。
李洪文
李洪文,1942年6月出生,于1970年调人机关生产组分管林业生产。他工作踏实肯干,懂
技术善管理。1973年后连续6年被评为场先进工作者。 1974年担任种畜场中心苗圃林业技术员,
并负责全场林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1975年任林业站副站长。他在任技术员和领导期间,重
点抓苗木生产与造林等项工作,先后引进400多个杨树品种品系,通过试验,筛选出5个适合本
地生长的优良树种。此间,为加快种畜场林业生产的步伐,在种畜场领导的支持下,他同有关
人员先后到外地参观学习,考察机械造林的新方法。通过实地考查,并根据种畜场的实际情况
与特点,引进太平川大犁压根造林技术。经反复试验、改进形成了种畜场“五铧犁埋根造林圆
盘耙配套抚育”的完整技术措施。用这种造林方法,1976年造林10 940亩,1977~1978年两年
造林2万亩,收到了效率高、质量好、进度快、成本低的效果。五铧犁造林技术得到了管局、
总局专家的认可,并获得总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在全垦区推广。1984年,李洪文本人被评为管
局先进科技工作者和总局先进科技工作者,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张秀菊
张秀菊,女,1961年8月出生,于1981年开始做话务员工作,她虚心好学,工作上进,文
明服务。以积极的工作热情,赢得了用户的赞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参加话
务工作以来,她时刻用优秀话务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起表率作用,急用户所急,
想用户所想,从未同用户发生口角,从未因个人私事影响工作。1981—1982年被评为种畜场
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并被评为管局优秀话务员和总局“三八”红旗手,1982年当选为
大庆市人民代表,1983年被评为总局优秀话务员。
谢 凤
谢凤,女,1951年12月出生,1973年10月走上公安工作岗位,任户籍员(户口管理档案管
理)。当时户口、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杂乱无章,她认真学习业务,熟悉居民区情况,按居
民区将户口整理成册,建立底卡,将散乱的档案整理归类,装卷存档,使户口及档案管理达到
了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的标准。通过几年的努力,她政治、业务素质有很大提高,对全场
人口情况了如指掌。1981年参加户口整顿、人口普查工作,因成绩突出被评为场先进工作者并
出席管局优秀党员会议。1982年参加绥化管局熟悉人口基本功表演赛,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同年被评为种畜场“三/k"红旗手,出席总局公安处先进工作者会议,并经省公安厅批准荣记
三等功一次。1984年,她代表绥化管局公安局参加总局公安处组织的熟悉人口基本功表演赛,
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受到嘉奖。同年被评为种畜场”三八“红旗手和总局公安系统先进工作
者。 1985 年,种畜场公安分局档案管理达到上级部门的要求,被总局公安局授予档案管理先
进分局,她本人也受到表彰。
赵元山
赵元山,1939年12月出生,1972年调人种畜场生产科,先后任农机技术员,助理农机工程
师、工程师、副科长、科长等技术和行政职务。他在主抓全场农机管理、使用、维修、安全生
产、农机人员培训、农机具革新等项工作中成绩显著。
1978~1982年总局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当时种畜场13个生产队(含安达分场),无
一个标准化队,在种畜场党委的支持下,赵元山努力工作,认真落实农机标准化队的各项措施,
同全场机务战线的干部、工人共同努力工作,大搞农机四项基础建设(修、保、养、库)。建
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搞部分农机具技术革新。1982年种畜场7 个生产队被评为绥化管局农
机管理标准队(一队、七队、八队、十一队、十二队)赵元山受到农场总局的物质奖励。他个
人被评为农场、总局农机系统的先进工作者。
王殿君
王殿君,1954年7月出生,1971年7月参加机务工作,由于他勤奋好学,技术进步很快,成
为同期机务学员中的“尖子”。1972年3月,担任种畜场第九生产队18号车车长。任车长后,
他努力工作,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不但自己练出了过硬修理、保养、耕作的本领,他的助手们
也是如此,得到机务同行们的一致好评。1971—1981年他所在车组连续被评为种畜场先进车组,
他本人也连续被评为种畜场劳动模范。特别是在1981年抗风灾、抗干旱,保春种活动中,18
号车组全体人员在王殿君的带领下,苦干、实干,为抗灾播种立了功,王殿君被评为管局青年
突击手和总局抗灾模范,受到表彰和奖励。
李风云
李风云,女,1952年11月出生,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任五队小学教师、校长等职务。多
年来,她在教学岗位上辛勤工作,努力争创第一流教学成绩。她关心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虚心好学,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任第五队小学校长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榜
样作用。
1973年,李风云所教的班级,年终成绩突出。领导决定在该班搞循环制教学,教师从一年
一直教到五年毕业。此间,她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对后进学生进行重点帮助。这个班从一年
级升到五年级没有一个学生掉队,都以优异成绩升入中学。1977年种畜场教育科组织联合抽查
考试,她教的班级27名学生取得平均95.7分的成绩。1978年她教的班级2名学生参加种畜场教
育科组织的五年级数学竞赛,分别取得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参加管局五年级数学竞赛中
获得了“优秀奖”。自1976年以来,她连续获种畜场先进教师、模范班主任、大干社会主义标
兵等荣誉称号。1978年被评为总局教育系统模范教师,参加了总局在五大连池召开的模范班主
任经验交流会。
于金英
于金英,女,1951年10月出生,1968年参加教育工作,10多年来,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
注于自己所喜爱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 1974—1978年,除休产假外,
连续6年出满勤。她所教过的班级,不但组织纪律性强,而且学习成绩也突出。在完成繁重的
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外,她还担负起少先队辅导员的重担,组织学雷锋小组,使孩子们从小
树立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她任少先大队辅导员期间,使实验小学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蔚然
成风。同行们对她的工作热情、劳动态度表示钦佩。1972年,于金英被评为种畜场先进工作者,
1974年被评为种畜场教育系统教学标兵,1975—1976年连续被评为种畜场先进工作者,1978
年被评为管局教育系统优秀教师,1979年被评为管局先进工作者,1980年被评为总局“三八”
红旗手。
张亚珍
张亚珍,女,1951年8月出生,1972年走上教育岗位,任五队小学教师。她热爱教育事业,
刻苦学习文化知识,钻研业务,积极进取,同年被评为种畜场先进工作者。1973年年初,她
到种畜场子弟小学任教。1973—1977年连续被种畜场教育科评为模范班主任,她所在的班级也
被评为模范班级。
在子弟小学任教的几年中,张亚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于1978年被调到场部中学任初
中语文教师。在任初中教师的6年中,她坚持自学,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并对较差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此间,她教的班级语文考试成绩年年在前三名,她本人连续被
评为校、场级先进工作者。 198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黑龙江农垦教育学院中文系,参加
函授学习, 1985年毕业。毕业后,她更加努力工作,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使教学工作又有新
的起色。她所教的初中班,统考成绩名列管局第一名,她被评为管局级二级教学能手、管局
“三八”红旗手,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