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节日
第三节 节日
解放前,该地区的居民按“旧历”(农历)过各种节日,解放后虽然采用公元纪年,但以往
的节日、假日大多还被继承下来。
春节:春节是我国劳动人民普遍重视,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象征着春天的开始,一
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用辛勤劳动的成果辞去旧岁,以喜悦的情怀迎来新春,都希望在新的
一年里,生活更加美好。同全国各地一样,春节这古老的传统节日是种畜场、蒙汉族人民最喜
庆、盛大、热闹的节日之一。
一进腊月门,人们就开始筹办年货,杀年猪、淘黄米、购白面,买香、蜡、年纸,腊月二
十三过小年,家家买灶糖供灶君。然后,在灯下将灶君相用火焚之,谓“送灶王爷上天,”并
祝之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类迷信活动,随着科学知识的日益普及,已被时代所
淘汰。
腊月二十四以后,家家更加忙碌,撒年糕、烀年肉、蒸馍,大搞清洁卫生清扫房屋,准备
干干净净的迎接春节。腊月二十七、二十八还要竖灯笼杆,贴年画,把室内布置的亮亮堂
堂。除夕当天或前一天,写春联,贴“年对”、“福”字,居家里里外外、红红绿绿、热热闹
闹。同时还供祖宗,设“天地”摆供焚香、明蜡叩头。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解放四十多
年来,仍没有彻底被根除,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人们称之为“除夕”,这天夜里通宵不寐,
谓之“守岁”。除夕夜各户拿着香纸,提着灯笼到十字路口接神,接到家煮饺子上供,人们也
吃接神饺子。夜半各户人家在祖宗牌位前,燃起蜡烛,摆好祭品,焚香、烧纸,并在院中点燃
一堆火,发年纸,放鞭炮。然后合家团聚吃饺子、喝酒,称做辞旧迎新。正月初一是春节,新
的一年开始了。早饭后,人们穿着节日新装,走亲戚、看朋友,谓之拜年,共祝吉祥欢乐。正
月初二初三有能力的单位还要组织秧歌队,庆祝新春佳节的到来,一直到元霄节之后。
正月初五被人们称为“破五”。解放前一般人家这天早晨都吃饺子。象征着把一年中不吉
利的事捏住。而今,也有煮饺子吃的习惯,只不过“破五”和改善生活兼而有之罢了。
人期日,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日为“人期日”。居民有吃面条以确保人们长寿的习俗。
元霄节:正月十五“元霄节”,又叫“上元节”或“灯节”,这是我国从隋唐时代流传下
来的节日,是一年之中在民间仅次于春节的又一重大节日。各家在这一天悬灯结彩,家家户户
都悬灯,夜晚人们放鞭炮、焰火,还组织秧歌队,举着各种各样的灯笼,扭着秧歌。
添仓日,正月二十五,民间谓之添仓日,俗称小龙抬头。过去各户用秫秸灰在院内撒圆圈,
形容一年粮食满仓。这是一种预祝丰收的习俗,此事今已日益少见。
二月初二:人们称为“龙抬头”日,也称“龙凤日”,说明初春已到,大地复苏,备耕开
始。旧时人们在这天观风向,家家起早用灰在窗前撒圆圈,意在预兆丰年。小孩们带着花花绿
绿的龙尾,农民还要搞驱虫等迷信活动。在今天已不多见。人们还保留着吃猪头、猪蹄的习惯。
清明节:清明这天,人们为死去的亲人,革命者和有益于社会的人进行祭扫坟墓的活动,
至今仍流传。
庙 会:旧时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天,农民纷纷带着农副产品和自制食品到附
近的寺庙赶庙会。庙门大开,香火旺盛,道士或和尚念经,百姓在佛前烧香、磕头、祈祷、还
愿,有时还在寺庙搭台唱戏。这种习惯该地今已不见。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俗称五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这天开始人人带着香
荷包,孩子们拴花钱。清晨,家家在窗檐上插桂树枝,上挂青麻制的小笤帚和纸葫芦,备下丰
盛的饭菜,吃鸡蛋、粽子。
雨 节:农历五月十三谓之雨节,过去传说是关云常单刀赴会之日,常有雷雨为之助威,
而今只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说法。
七月初七:农历七月初七,人们谓之“七夕”。古代民间传说,这天晚上,天上的牛郎与
织女借鸟鹊所搭的桥,过天河相会。据传说,不尿炕又不撒谎的孩子,这天夜里,趴在黄瓜架
下,就能听到牛郎织女对哭的声音。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民间又一较大的节日,俗称中秋节。此日,一家老幼力求团聚,
白天享受美味佳肴,晚上吃月饼和西瓜。观赏月圆情景。此种习俗至今广为流传。
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这天人们都用黄米和饭豆煮粥吃。吃腊八粥有庆丰收,祝来年
五谷丰登之意。农历的腊月初八往往是“三九”、“四九”前后,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间,所
以,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俗语。
解放后,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公元纪年,随着公元纪年的使用,该地人民对公历(俗
称阳历)的五月一日,十月一日和一年一度的元旦等节日比较重视,这些节日活动日趋普遍,
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都举行活动,职工按国家规定放假休息。
元旦佳节:民间又称“阳历年”,新年伊始,人们都在辞旧迎新,总结过去,计划将来,
休息两天改善生活,参加文娱活动举行茶话会以此来欢度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