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一

  和平牧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大庆市大同区境内——松嫩平原中部。昔日,这里地广人稀,
野兽出没,水草肥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便是这块土地自然人文景观的真
实写照。如今,这里已是牛羊肥壮,林茂粮丰,各业兴旺的现代化牧场。

  牧场地域辽阔,场域总面积326.49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较为平坦,略有波状起伏的漫岗分
布,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海拔高程在128.2~163.4米之间。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形成了南
耕北牧,东林西草的格局。

  牧场地处东经124°13′08″~124°35′ 23″ ,北纬46°08′39″~46°16′30″之
间,属北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年平均气温4.6℃,极端最高气温38
℃,极端最低气温-37.3℃。气温在≥10℃年平均积温为2 800~3 100℃,无霜期平均136天,
年平均日照2 782.5小时。十年九旱,1960~1990年30年年均降水量431.8毫米,而1991年~2000
年10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92.2毫米。

  牧场耕地土质以风砂土为主,PH值在7.0~7.3之间,草原土质以黑钙土、盐碱土为主。

  牧场地域内无江河、湖泊,只有零星季节性泡泽珍珠般镶嵌在草原上。

  牧场地处松辽盆地承压水区的中心部位,地下水资源十分丰沛。水质为无色、无味、透明
淡水,矿化度为498~1 600毫克/升。

  牧场有耕地10.5万亩,天然草场20.4万亩, 人工林地10万亩。草原上生长着中草药材100
余种,地下石油资源丰富。通让铁路距场区17.4公里,牧场内17.4公里 (三级柏油路) 和新路
(和平至新华电厂)13.252公里和敖路(和平至敖林)纵贯场区,交通十分便利。



   二

  和平牧场这块丰饶的土地,是蒙古、汉族两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古往今来,蒙古、
汉族两族人民相依共存,辛勤耕耘、牧畜,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创造出了不朽的业绩。

  追溯历史,场部所在地敖包吐屯,以及五棵树、小庙子屯,系属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裔杜
尔伯特部落。天命九年(1624年),酋长(诺颜)阿都齐同奥巴向清朝投降。崇德元年(1636年),
阿都齐之子色楞被封为辅国公。清初实行盟旗制。顺治五年(1648年),色楞晋扎萨克固山贝子,
统治杜尔伯特全旗,一直世袭到民国五年的色楞道尔吉。

  光绪三十年(1904年)后,实行旗地开放,借地养民,在人烟稀少的地方竟添了汉族移民。
随着移民的逐步增多,进一步增进了蒙古、汉族两族的交往。

  大同三年(1933年)3月1日,杜尔伯特旗进行改组。地方组织设左翼梅伦和右冀梅伦。梅伦
下设四个族。敖包吐、五棵树屯和小庙子屯属右翼梅伦的第六族和第七族。敖包吐屯设一名副
族长,小庙子屯设一名族长。族长和副族长的薪俸, 由各族所辖的汉人佃户按每台犁杖征粮2
石4斗,上交2石后,其余4斗归正副族长。

  在封建社会里,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蒙古、汉族两族人民,不但饱受了诺颜的盘剥压迫,
还要蒙受一些霸主的欺凌,流传在这里的“南大霸、北袁丹、乌伦艮宝丰拉天”一段民谣,真
实地记录了当时蒙古、汉族两族人民的深重苦难。

  日伪时期,实行小村并大村,这里的人民继续在贫穷、饥饿的死亡线上苦苦挣扎。

  1945年光复后,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1949年至1959年,从互助组、初级社逐步过渡到
人民公社。

  1960年1月1日,根据中共肇州县委的决定,开始组建和平牧场。和平牧场是由肇州县卫星
牧场三分场(十家户、三喇嘛屯)、新主人民公社的新青管理区(小庙子、二腾、青龙山屯)、新
平管理区(敖包吐、五棵树、黄家围子、王地房子屯)、新合管理区 (东赵地房子、菜家屯、西
赵地房子、巨宝屯)、先锋管理区(十村、十一村、十二村)以及新主管理区的第五生产队(六合
堡屯)组成,场部设在敖包吐屯。

  1960年至1985年的26年里,和平牧场在党的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克服了初期的 3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排除了10年“文
化大革命”的破坏干扰,化解了经营方针多变等弊端,战胜了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使昔日这
块土地旧貌变新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牧场建设逐步走向快车道。到1985年,已使牧
场发展成为粗具规模的国营牧场。拥有耕地72 365亩,人工林地 5.7万亩,20.4万亩天然草场
得以充分开发利用,农牧业生产单位11个,工商运建服务业10个,中、小学各1所,职工医院1
所;拥有大中小型农业机械431台件。总人口10 982人,职工3 217人。26年为国家作出了一定
贡献,累计出售各类牲畜25 064头(匹、只),生产羊毛3 775吨,生产鲜奶6 951吨。

  40年的艰苦创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在异常恶劣的生产条件下,牧
场人民在党委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与老天抗争,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铸造了一支特
别能吃苦的职工队伍,看到了贫困农牧场脱贫致富的一抹曙光。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
幕。和平牧场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也不失时机地走上了改革之路。

  (一)农业改革

  1、触动“大锅饭”

  1978年在实行“包定奖”的基础上,开始向“大锅钣”发起攻击。以“专业承包,浮动工
资,定额上缴,超利分成”为分配机制,采取“三专”(专业组、专业户、专人)承包办法,在
分配形式上实行改革,在生产组织形式上进行了探索,宣告结束了端国家“铁饭碗”的历史,
开始对生产经营者的责权利有所界定。这一改革,对长期习惯于“上班听分配,到月领工资”
的牧场职工来说,一时还难以理解,“大锅饭”的历史虽告结束,但“铁饭碗”并未真正打碎。

  经过几年的徘徊,到1983年农牧渔业部下发《关于在国营农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意见》,
和平牧场以兴办家庭农场为突破口,开始了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制定了《经济承包
责任制方案》。方案明确规定:1、职工家庭农场可长期承包使用国有土地、 草原、水面等生
产资料,并拥有自购的生产资料,是相对独立的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经济实体;
2、职工家庭农场由职工本人申请,牧场批准,并发给 《职工家庭农场证书》。1985年,全场
有职工家庭农场 1 024个,承包耕地17 236亩,作价转让拖拉机68混合台,联合收割机12台,
农机具40台件;转让奶牛862头,兼用牛、黄牛1 395头。

  职工家庭农场的兴办,从此结束了牧场职工以往的“生活靠工资、生产听指挥”的历史,
开始向生产、经营和利益风险的主体转变。这是历史上划时代性的转变,它标志着和平牧场经
济体制改革已经深入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层次上来,彻底改变了和平牧场经营管理
模式,具有深刻的史意义。

  2、坚定信心,不搞反复

  1985年办家庭农场后,一部分职工从思想上还没有真正的从“平均主义”、“大锅钣”的
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虽然从组织经营形式上成了实体,但在思想上还是存在着“等靠要”。
其结果是投入不足,管理粗放,机械化程度下降。

  1985年粮豆亩产只有30公斤,当年外购粮食 1 800吨。为了理顺改革后兴办家庭农场的各
种问题,面对现实,和平牧场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定信心,不搞反复,坚持以改革
的办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使家庭农场逐步走向规范化,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坚持不“翻烧饼”,不搞反复,
从思想上让职工彻底与“大锅饭”决裂;二是稳定长期土地承租关系,使职工吃了定心丸;三
是完善强化服务体系,全心全意为家庭农场服好务;四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使职工在市场经
济环境下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真正得到实惠。

  概括起来,15年间,和平牧场兴办家庭农场,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是牧场出钱,职工种地,牧场赊给职工口粮,花钱向场要的“靠、垫、挂、要”阶段。该阶
段一直持续到1990年。二是实行“两自理”阶段,即:家庭农场生产、生活费全部自理,但土
地租金年末催缴。丰年牧场可多收一些, 但也不超过60%。歉年大部分挂账。家庭农场挂账额
度逐年攀升,以致有些挂账根本无法收回,形成呆死账。使牧场资金极度紧张,经营亏损。这
一阶段一直持续到1999年。三是自2000年起,牧场依据实际,果断采取上打租金的重大举措,
将土地全面推向市场。此措施实行后,成效极为显著,使家庭农场真正成为生产经营、生产利
益风险的主体,和平牧场经济发展真正步入了快车道。

  3、调整农业结构,构建产业化优势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建场前期20年,由于经
营方针多变,致使牧场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党的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牧场理清了经营理念,
依托自然地缘优势,形成了“基础夯实,结构调优,改草种树,大上奶牛”发展格局。

  (1)夯实种植业基础,调整种植结构

  和平牧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干旱地区,十年九春旱,连年遭伏旱。恶劣的生产条件制
约了种植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上级的精心指导下,自“八五”计划开始,着力发
展节水灌溉。到2003年末,节水灌溉面积已达7.5万亩,占全部耕地的75%。从此种植业的结构
调整有了可靠坚实的基础。

  自“十五”计划开始,一改以往 “8∶2”一大一小结构 (大玉米、小绿豆),结构调整为
“33315”的布局,即种植饲料作物3万亩,高效作物3万亩,油料作物 3万亩,杂粮杂豆1.5万
亩。

  (2)调整养殖业结构

  自1986年起,牧场大力发展奶牛生产,依托20.4万亩天然草场得天独厚的资源,依托种植
业种好 3万亩玉米、青贮饲料的基础,依托乳品加工企业的龙头拉动,奶牛生产已成为牧场经
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00年,奶牛存栏7 514头,鲜奶总产量 1.8万吨,实现产值4 260万元,
占国内生产总产值的55%。

  (3)连接市场渠道,构建产业化发展格局

  牧场依托完达山乳业以及组建各专业公司的龙头牵动,整合为农业公司 (农机、种子、生
资)、奶牛公司(饲养饲料、兽药、服务)、 林产品公司(苗木花卉果菜)、粮贸公司。各专业公
司的组建,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二)工商运建服务业的改革

  在农业改革的同时,其它行业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1986年,牧场有工、商、运、建、服
等企业10家。在所有制方面清一色单一国有形式。这些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是牧场
行政机关的下属单位,实行集中管理,企业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财务统收统支,产品统购
统销,劳动力统调统配,分配上实行与行政人员一样的等级工资,企业吃牧场“大锅饭”,职
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根本没有活力,严重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为了使这些企业从计划
经济走出来,向市场经济方向发展,1985年,牧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精神和总局、管局的指示精神,对这些企业进行改革。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经
营责任制开始的。之后,经过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风险抵押、租赁、转让、委托等形式,
到2000年,这些企业除粮贸公司实行委托经营外,其余企业全部转让给个人经营。

  (三)其它改革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牧场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应改革。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进行下岗再就业的组织和实施;支持并规范个体
经济的发展;职工住房实行私有化和商品化;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并点改
制,学校后勤社会化;牧场机关多次精简和调整,实行机关无后勤,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市场
服务型转变;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所有这些改革措施,对牧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
步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改革主要成果

  和平牧场改革15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观念更新

  改革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牧场职工,在经过十几年改革实践之后,思想观念已经起
了根本变化,摆脱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桎梏,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康庄
大道,正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向小康社会迈进。这是一个相当突出
的成果,这是一种新旧观念的转变,是对旧模式的决裂,是向新观念、新领域的进军,可称得
上是二次革命。

  2、改革的基本目标已经实现

  经过15年的努力,“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和平牧场已经确立并日
臻完善。作为统一经营的牧场,由行政管理型转为经营服务型;作为分散经营层次的家庭农场,
实现了“四到户”、“两自理”,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过程中,向适度规
模发展。

  3、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为牧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到2000年,粮食总
产2.5万吨,是1984年的 3倍;奶牛存栏7 514头,鲜奶总产量1.8万吨,是1984年的8倍;实现
社会总产值9 000万元。农业节水灌溉基础夯实,拥有可覆盖耕地80%的喷灌设施设备;农业机
械不仅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更新换代,生产水平大大提高。

  4、社会进步,职工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改革使和平牧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84年前,场部只有一所 2层楼,还是大庆市农
行建的。到2003年,机关办公楼、综合办公楼、医院、中、小学教学楼及学生公寓、职工住宅
楼等建筑拔地而起,它标志着经过改革洗礼的和平牧场社会的进步程度,记录了牧场改革发展
史。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职工收入逐年提高,到2003年,人均收入3 980元,比1984年增长了5
培,并有一个生产队踏入了小康队行列。



   四

  从1960年1月1日建场时起,40年间,和平牧场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扶持。

  20世纪70年代始,外贸部长李强、农垦部副部长张省三、张修竹以及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
先后来牧场检查指导工作。

  1990年,和平牧场被国家正式列为黑龙江垦区25个贫困场之一,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扶持。

  总局、分局领导每年都要到和平牧场检查指导工作。1999年 6月25日至26日,总局党委书
记申立国在分局党委书记沈瑞忠、局长姜夏陪同下前来牧场检查指导工作,看了特色经济基地
后,即兴赋诗一首“几次想来和平,今日得以成行。谁说脱贫无望,和平就是证明。”

  和平人民更不会忘记,1997年遇到严重旱灾,1998年受水灾之时,各兄弟农场伸出援助之
手,捐款、捐物、捐粮食。

  正是因为有党的关怀和国家的扶持,有总局、分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有兄弟场
的无私援助,和平人民在牧场党委带领下,坚定不移搞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发扬北大荒精
神,战胜了频发的自然灾害,克服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终于摆脱了贫困,正以新的姿态和全
垦区一道,向小康社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