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工家庭农场
第二节 职工家庭农场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始于1985年。当年,兴办家庭农场 1 498个(含安达分场)。家庭农场所
需的种子、化肥、农药及口粮,全部由牧场垫支。1987年,家庭农场得到稳定、完善。
一是由1986年的1 167个增加到1 220个,大部分家庭农场都能大量向土地投入,从播种到
收获,每个农时环节,都做到了精耕细作,真正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辛勤的劳作换
取了丰硕的成果。
二是加强了对家庭农场的服务工作,从春耕到秋收,及时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
和技术指导,尤其在种子、化肥、农药、抗旱井及运水工具等方面,积极想办法筹集资金购置
设备,组织进货,为家庭农场解决了生产上的急需,排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全年共外购良种
80 660斤,化肥400吨,农药3 041公斤,打抗旱机井2眼,制作抗旱桶219个,架设农田输电线
路2 360米,新购水泵 8台,手提式喷雾器200台。除此之外,各队还为运力等方面有困难的家
庭农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帮助一些受灾户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三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紧紧围绕高产、高效这个农业上的关键问题,认真进行种植结构调
整,本着不种赔本田的原则,砍了两个小麦种植队,压缩了小麦种植面积 4 000亩。对种小麦
队的小麦地进行了调整,使小麦都基本种到了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地块上。将 3 000亩低产
田退耕还了牧或退耕还了林。因地制宜,增加了玉米面积,扩大了青贮饲料面积和经济作物面
积,玉米由1986年的27 000亩,增加到30 000亩;青贮饲料面积由1 200亩,增加到4 900亩,
种植西瓜400亩。
为了提高家庭农场在种植业方面的科技含量,牧场1986年开始大量引进吉字号玉米品种白
单 9后,又进一步引进四单16、中单2、吉单101等高产品种。并于1988、1989、1990连续三年,
组织生产队长及家庭农场代表三下肇州、肇东等地,考察玉米种植,学习高产经验,并因地制
宜,结合牧场自然生态实际,总结出了玉米“十六字”栽培法。即:良种、催芽、坐水、早播、
密植、大肥、扒皮、晚收。使粮食产量逐年递增。1990年,农业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粮
豆单产367.3公斤,总产20 254吨,粮豆单产比1985年的109.5公斤提高235.4%,其中玉米平均
亩产 413公斤,总产19 126吨,涌现出亩产超500公斤家庭农场537个。得到了总局领导的高度
评价。刘成果局长在牧场检查工作时说:“大苞米上来了,一年打了三年粮,不简单,真正是
科技兴农创奇迹!”从而结束了人、畜年年吃外调粮的历史。
为了进一步稳定、提高、规范家庭农场的经营体制,在“八五”起始年(1991)《和平牧场
1991年经营管理方案》中这样写到:农业是牧场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按稳定、完善、提高的方
针,坚持现有的承包形式不变,继续办好家庭农场;加强对家庭农场科技兴农的服务和指导,
全面推行科学种田,严格执行“十六”字栽培法。对家庭农场要增加统的功能,在组织、制度、
合同上切实保证统一生产计划、统一机车调度等,要将现有耕地种满种严,坚决杜绝各行其是、
种地由民的分散主义;加强对农业的领导,继续搞好集团承包和科(办、室)包片、包队、包贫
困户目标责任制的落实;牧场在资金投放上重点是农机更新,并要加强管理,按布局成立农机
站,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标准化作业和农机具统一停放。今后凡个人购
买小四轮及农用运输车辆及其它农具者,必须经农机科批准,不经批准购买者不予落户,不供
应油料;家庭农场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全面落实新技术措施,常年大搞积造肥,发挥
喷灌作用,保证粮食高产稳产;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不准私自转让。严禁生产队(站、场)留用
承包计划外土地,严禁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工人耕种土地,也不许生产队(站、场)领导
和管理人员、奶牛场管理人员和工人、畜牧站管理人员耕种土地,违者要给予政纪处分和经济
处罚。牧场的耕地用于本场职工种植,禁止向场外人员承包;鼓励家庭农场职工在耕种土地的
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庭院经济,促进劳动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庭院经济技术指导站
继续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其工作重点是技术指导、科技咨询与产品销售服务;农业科要
制定好农业生产综合发展措施,尽早将轮作、耕作、施肥、植保、种子、灌溉步入规范化轨道;
家庭农场的两费(生产、生活)全面自理。生产费在完成合同规定的上交粮任务后,采取以交售
平价粮换种、换肥的办法,用现金购买者,按议价粮价折合;生产队继续实行队长负责制,要
强化服务功能,将风险机制和目标管理引入经营中;要把扶持贫困户纳入生产队(站、场)的主
要内容,把治穷与治愚,扶贫与扶智紧密结合起来。各单位要分别制定出贫困户脱贫规划。
从以上逐项条款中可以看出,职工家庭农场经营的全貌。
“九五”期间,牧场处于国家扶贫开发攻坚阶段,一个以夯实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
基础,以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调整种植业结构为手段,以牧场增效、家庭农场增收为目的的脱
贫攻坚战全面展开。
一是加大种植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节水灌溉举措。到2000年, 全场大小机电井275
眼,购置喷灌机180台套,喷灌面积达到4万亩。
二是加快农机具更新步伐。购置农机具8台套。大小四轮拖拉机总量达到728台。
三是着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由已往的“玉、杂”二元结构变为“杂优特饲”的四元结构。
四是调优了家庭农场经营结构。此期间家庭农场奶牛存栏3 150头。
五是将土地全面推向市场,走出了“牧场拿钱,职工种地的怪圈,增强了家庭农场的风险
意识,提升了家庭农场市场经济的理念。实现了土地上打租金的目标,使大农场在小农场经济
基础逐步牢固、职工收入不断增加的支撑下,经济开始了全面好转。
六是在各项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项高科技措施实施到位,彻底解除了家庭农场的后顾之
忧,使其经营理念更加明确,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成果越来越好,经营信心更加坚定,经
营行为更加规范,继续朝着快速发展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