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教育

第四章 事业单位改革

第一节 教育



  

  1986年,牧场共有中小学8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中小学在校生3 791人。其中小学2 483
人,初中738人,高中570人。教职员工207人。

  实行科校分设制。教育科负责全场教育经费的管理、指标分配、使用监督及全场教职员工
的聘任、调动等项工作,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度。

  教育经费按上级拨款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校舍维修,教学设备购置等,场可根据
经济状况给予适当补贴。

  高考继续实行奖励政策。

  非本场职工子女(包括场内非职工子女)在牧场学校读书,每学期缴纳教育费 100元,不交
此款的学生,学校有权予以清退。

  1988年,中学教学楼建成交付使用,并着手进行教育网点的并点工作。

  场成立人民教育基金委员会,负责筹集资金,用于发展牧场的教育事业。

  继续实行高考奖励政策。

  1991年,教育科负责全场教育工作和教育经费的管理、指标分配及使用。教育经费不足部
分,牧场予以适当补贴。

  职教办在搞好职工岗位培训、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和扫盲工作的同时,做好自费学生的管
理工作。继续鼓励职工自费培养人材,牧场在工作分配上给予优先安排。

  牧场设“园丁奖”,奖励在管局、总局汇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任课教师。

  1992年,加强人民教育基金的管理,未完成教育基金的单位视同未完成利费税,将基金从
利润中扣除。生产队划给各小学校校田地,其收入留做学校教育教学用。全场教育的勤工俭学
收入,留做教育经费补充,但必须建立使用审批制度,实行账目公开化。各生产队校舍维修、
子女就学等工作,由生产队负责,危房要逐年减少,学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各生产队统一
安排职工子女学接送问题,车运费从义务工中解决。牧场视工作情况对生产队领导实行奖罚。

  继续实施“园丁奖”、高考奖制度。非场常住居民子女就读,每个学生每学年收缴教育费
300元。职工子女初、高中毕业后未考上上一级学校, 要求重读者,学校可根据情况收留,但
每人每学年应交教育费100元。

  1994年,加强教育和教学管理,严格定员定编,非一线人员要本着精干效能的原则,多编
的要精简,严格控制经费计划支出,加大基础设施和改善教学条件方面的投资。

  加强人民教育基金管理,人民教育基金按总局文件规定每人每年征集10元。

  1996年以前实施6—3—3教学制,同年,高中撤消。

  1997年,开始实施5—4分段制。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搞好教育、
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严格定员定编、定编后,教育经费按标准分解到各个学校,由各学校校
长掌握使用,教育科对各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行目标管理。

  同年,教育通过“双基”验收。

  1998年,教育部门改革主要是评聘分开,根据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条件、岗位限额和结构比
例,聘任相应任职资格人员。被聘者待遇执行评聘后上岗职务标准,不称职等原因被解聘,不
再享受被聘前职务各种待遇。

  1999年,为确保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完善考核内容,严格考核标准,
定期考评,公布结果。每个学期都对考评结果进行总结。对考评结果优秀的给予奖励,对差的
亮黄牌,并要降低报酬,对最差的实行尾数淘汰,下岗待业,以此激励人人向上。鉴于1999年
新学期实行集中办学,对教育将重新定编,暑期前完成方案的制定,并一次推进到位。

  2000年,教育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入手,保证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对中小学教
师实行严格的考核、考评、考试,每年度按综合考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对综合考评得
分前3名的给予一次奖励 500元,综合考试评得分达不到60分以上者,工资下浮10%,考核尾数
居后 2人下岗,进入托管中心,至下年度考核时,再重新排队。教育科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
并于2000年1月20日报场审定后执行。

  教育后勤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费用支出,保证住宿学生的食、宿质量。严禁后
勤人员吃学生的“大锅饭”。食堂人员要按学生就餐标准交伙食费,其他人员在食堂就餐要按
餐交费。食堂采购物品要进行比价或公开招标,努力降低采购成本。采购必须按日公布价格,
出入库要检质、检斤、检价,伙食账目日清月结,一月一公布。每餐主副食下料有清单,标明
品种、数量、价格,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让学生和家长放心。

  同年9月,小学教学楼竣工,牧场实现了集中办学。

  严格控制教育经费支出,保证使有限的经费用在教学上。经费年初一次下达,控制使用,
超支扣教育科及校领导工资,节余留用。

  15年间,教育改革步步深入,教育教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尤
其是教育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具雏型,正在推进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