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耕作制
第二节 耕作制
自1986年起,由于家庭农场的兴办,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压麦、稳豆、增玉米的调整步伐
逐年加快。到1990年,小麦全部砍掉,加之独特的耕地耕作条件,耕作制必然要有大的调整。
1、轮作制:1986年到1990年, 基本实施麦、玉、杂三区轮作制。自1991年起始,小麦全
部被砍掉,玉米增至粮豆面积的 80%以上,轮作制开始由三区轮作向玉、杂、经、草四区转制。
到2000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玉、杂、经、饲四区轮作制。
2、耕暄制:本着少动土,多保墒的原则, 总结以往五年家庭农场耕作方面的经验教训,
1991年建立了农机站,实行深松、深耕、少翻的作法,坚持走大机械与小四轮结合整地的路子。
1989年,成立农机科,将耕作制真正纳入工作日程。为了达到整地标准化,确定了三年大机械
耙茬一遍的制度。各家庭农场的小四轮整地坚持“三犁整地”的办法。即:搅垄前先用小铧进
行垄沟深松,然后破旧垄合新垄,最后进行新垄沟深松,使垄沟垄底全部深松,达到了蓄水保
墒防旱抗涝的效果。此办法经过多年实践,已被家庭农场普遍应用。
3.地力培肥制。由于牧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因为风沙土搬运所制,培肥地力显得
尤为突出。15年间,始终将此项工作为种植业的重点,并且以制度形式要求家庭农场耕种土地
每亩施农家肥2吨以上,每亩收取培肥地力基金 4元。按标准施入2吨以上者,将该基金退还给
家庭农场,未达标者,不予返还。
4、植保制度。15年间,一如既往地贯彻 “防重于治”的植保制度,并形成了以农业科牵
头,各生产队技术人员及家庭农场协同作战的植保网络,做到了大灾不成灾,中灾不减产。由
于玉米播种面积过大,拿茬子以防玉米螟成灾成为植保工作的重点。
5、良种制度。自1986年起, 通过试验,大批量从吉林引进玉米品种。达到高产品种播种
面积100%。种子公司除了满足本场家庭农场用种外,还辐射服务于周边农村,收到了良好的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喷灌制度。1986年,全场有机电井3眼,滚移式喷灌机3台套,可担负面积3 000亩。1997
年新建机电井7眼。1998年新建机电井19眼,购置中型移管式喷灌机10台套。喷灌面积达到2万
亩。1999年建设机电井6眼,新增中型人工移管式喷灌机10台套,塑料管人工移管式喷灌机5台
套,卷盘式喷灌机3台,495型发电机组15台,18.5千瓦水泵20台,起动柜20台,喷灌面积达到
3万亩。2000年建设机电井16眼, 新增中型人工移管式喷灌机10台套,卷盘式喷灌机10台套,
吉林水泵22台,喷灌面积达到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