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服务体系建设
第六节 服务体系建设
自1986年家庭农场兴办起,牧场依据经营转制实际,高度重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1986年,加强了对家庭农场的服务工作,从春耕到秋收,及时地进行了产前、产中、产后
服务的工作和技术指导,尤其在种子、化肥、农药、抗旱井和运水工具等方面,积极想办法,
筹措资金,购置设备, 为家庭农场解决了生产上的急需。全年共外购良种80 660斤,化肥400
吨,农药3 041公斤,打抗旱井2眼,制作抗旱桶219个,架设农田输电线路2 360米,新购水泵
8台,手提式喷雾器200台。
为了使各项服务推进到位,牧场设有物资科负责农用物资供应,农林办公室,负责种子、
耕作、植保、水利、气象、土壤化验技术咨询与培训等项工作,粮贸科负责产品收购与销售。
各生产队配备农业技术员,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1989年 3月,将原有农林办公室依据工作职能分解为农业科、水利科、林业科、农机科、
交通科。
农业科长郑守志,配备技术员 3人,会计1人,出纳兼统计1人。负责农艺技术指导,气象
资料积累,种子采购与销售工作。生产队农业技术员10人。1994年,为了担负国家 2万亩紫花
苜蓿种子田项目建设任务,设立苜蓿种子田办公室。郑守志兼任主任,工作人员3人。
1995年,刘凤国任农业科科长。
1996年,成立“四荒”办公室,国守富兼任主任,工作人员4人。
1997年1月,为了试种水稻,将水稻办从农业科划出。农业科长田文,设技术员1人,农情
统计1人。撤消了财会班子。水稻办主任刘凤国,设技术员 1人。1998年3月,水稻办撤消。到
2000年,除一队、六队设农业技术员,其它生产队不再设农业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