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营方针
第二章 经济结构与所有制形式
第一节 经营方针
1986年经营方针是:坚持改革,振奋精神,战胜困难,总结经验,稳步前进,实现经营平
衡,财务状况初步好转,把牧场的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1987年经营方针趋于细化、明确。具
体内容是:
认真学习贯彻 “十三”大精神, 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紧紧抓住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振兴
经济,实现经营收支平衡,跨上新台阶。
切切实实地以发展奶牛为中心,把乳粉加工为龙头的系统生产放到首位,实现产、供、销
一条龙,加速商品经济建设,提高经济效益。
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和平的地理资源优势,积极慎重地发展横向联合,把可利用的资金、
技术、原材料等引入牧场,大力发展以石油化工为重点的商品经济,努力扩大市场占有量,增
加利润。
按稳定、巩固、完善、提高的八字方针办好家庭农场,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强
对家庭农场的服务、指导工作,加速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推行科学种田,尽快使牧场
农业跨上新台阶。
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实现两个建设一起抓,两个文明双丰收。
1990年经营方针主题突出,重点明确,涵概广泛,内容具体。即:
以农业为基础,以奶牛为主,以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搞活流通,全面发展。
1986~1990年,是“七五”发展时期。由于经营方针对路,产业调整步骤快,使投资结构
发生了质的变化。到1990年末,固定资产总值为1 300万元。其中:工业企业占有固定资产650
万元,这是牧场经济振兴的强大基础;奶牛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1985年全场
奶牛存栏862头,奶牛业的发展已成为兴场富民的重要经济基础。1985年全场工业企业职工437
人,1990年781人。五年间共安排子女就业304人,其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奶牛生产的发展,
接纳并合理安排了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按可比口径计算,1985年从事畜牧业职工为314
人,1990年为715人,安排人员401人,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发展
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潜力所在。
“七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 32%,1990年工农业产值比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增加
1 292万元,增长速度为60%。突出的是:工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334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1 208
万元,增长速度为262%,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41%增加到1990年的57%,
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连年盈利,已成为牧场经济建设的一大支柱。
“七五”期间,整体资源的开发使牧场具备了经济建设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
生机,农业生产确定了“压麦、稳豆、增玉米”的种植结构调整,家庭农场经营形式一直稳定
没变,一举扭转了农业20多年亏损的落实局面,1986年以来家庭农场年年向场上交利润;工商
运建服企业在改革中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内在生机,消化了多种不利因素,产值连年上升,效益
不断提高。扬长避短,利用资源,合理调整了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中轴的农、牧、工
并举的新态势。牧场以奶牛为主格调的大好形势,一跃跨入垦区先进行列,经济建设与精神文
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总之,“七五”期间牧场在双文明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这硕
果丰盈的辉煌篇章必将写在牧场发展的史册上。
1991年是“八五”起步之年,确定了:抓农、兴牧、强工,搞活流通,发展庭院经济,建
立一个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以畜牧为中心的农、牧、工、商综合经营、协调发展的经济新格局
的经营方针。在这个经营方针的指引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文明”
一起抓,实事求是地找准牧场经济发展机制的结合点,使企业出现了生机。
农业稳定了基础地位,巩固家庭农场的经济体制,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调优了以“中单
2号”为主载品种。玉米平均单产400公斤,首次出现亩产吨田,70%的生产队粮豆亩产超400公
斤,获得大丰收。
畜牧业生产以奶牛为重点,加强草原建设,种植7 000亩苜蓿,种植青贮8 090亩,青贮入
窖量7 200吨。由于青贮饲料供应充足,1991年牛奶产量比上年提高10.2%。服务体系完善,设
施完备,促进了个体养牛业的发展, 户养奶牛占全场奶牛总数的71%。其中户养奶牛超10头的
15户。
工业战线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除化工厂外,全场其它 8家企业厂厂盈利,亏损相抵后工
业利润总额为132.2万元,比1990年增加37.3万元。其它行业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上事实证明了经济方针在经营活动中的突出作用。
1992年,在总结上一年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将经营方针的确定推向具体化,具备极强
的可操作性;以玉米牧业为基础,以林业做保障,以大力发展奶牛为突破口,以乳品、化工为
重点,资字当头,流通开路,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八五”期间,以上述经营方针为统领,牧场形成了农业集团公司,乳业集团公司、工业
公司、粮油公司、物资贸易公司在总公司的宏观调控下放开搞活,打破各自为战,独家经营的
局面。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下,在牧场党委的带领下,在挑战和机遇并存,希望
与困难同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全场干部、职工团结创业,求实奉献,在困难中奋进,
在拼搏中发展,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和资金严重短缺的困扰,
消除了市场剧烈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以加速“两自”和产权明晰化为突破口,加大了改革
力度,着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好大玉米,大力发展畜牧业,养好
大奶牛,大力支持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及第三产业。工商运建服企业在转换机制中求生存谋发展,
文教卫生,公检法司,工青妇武等部门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在农业大灾
的1995年,仍取得了粮食总产4 039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 472万元(不变价)。其中:农业产
值672万元,工业产值1 540万元,畜牧业产值1 260万元,人均收入900元。
1996年是“九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为了全面转换经营机制,加大改革力度,全方位进入
市场,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根据农场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牧场实际情况,
制定了“稳增大玉米,主攻大奶牛,活化深加工,开拓大市场”的经营方针,采取农业集团公
司、乳业集团公司、工业公司和商易公司四大公司的体制不变的经营方式,实行“放权、收钱、
交票子、保位子”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1998年是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第三年。按总局、分局党委工作部署,牧
场党政班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牧场保生存谋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
调整制定了新的经营方针:以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
为重点,“两强两大三加强,三抓五点闯难关”,整体上水平、各业齐发展,与垦区同步跨入
21世纪。
在上述方针统领下,1998年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两强两大三加快、
三抓五点闯难关”总体工作思路为指导,抓好“三大工程”,争创“六个突破”,为实现一年
受灾一年恢复,两年巩固提高,三年走出困境的目标而扎实工作。
三大工程:一是节水灌溉工程,二是保生存工程,三是提高素质工程。六个突破:一是粮
食单产突破历史(亩产530公斤);二是奶牛单产要有新突破(千头奶牛平均5吨);三是奶牛存栏
要有新突破(年末存栏6 000头);四是耕作制要有新突破(深松1万亩);五是人均收入要有新突
破(人均2 400万元);六是小康队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工作思路调整为:一是打牢支点。即:切实突出农业在牧场经济中支
柱产业的地位,切实提高对农业“双基础”(基础地位和基础作用)的认识。
二是强化重点。即:全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尤其要确保奶牛基本牛群数质并进,使
奶牛真正成为和平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产业。
三是突破难点。即:乳品工业必须打破目前低效、低速运转的僵局。
四是激活滞点。即:切实盘活关停企业和闲置资产。
五是培育亮点。即:乳品业要不断开发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产品;种植业继续以优惠政
策,吸引有能力的投资者,大面积开发水稻生产;依据地域优势开发特色经济作用、大棚蔬菜
和棚室花卉。为牧场经济的腾飞积蓄后劲。
这个思路是牧场1998年乃至今后 3年工作的导向,必须成为全场各级领导、广大职工的共
识。
2000年是“九五”计划实施的末年。牧场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最大限度挖掘人、财、物潜
力,全方位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全场企事业单位和农业职工共同承
担由于农业阶段性变化和粮食结构性、区域性过剩而带来的压力。
为了使工作思路推进到位,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改革办法:农业职工减负节本,提高收入
水平;机关与事业单位最大限度节省压缩开支,真正过紧日子;对一部分有创收来源的部门彻
底断奶,实行经费自理;全场各行业、各单位的均衡负担,逐步消除改革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