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前言

前言




孙信成 杨 录
红光农场位于海伦市东北,距海伦镇25公里。地处小兴安岭脚下,双岔河与扎音河为
农场南北两面镶上两道银边,地理位置在北纬47°,东经127°。
这里曾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地方,在那血与火的斗争中,有23名抗
联战士英勇牺牲,鲜血抛洒在红光大地。这里的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那艰苦的岁
月里,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支援抗联斗争,军民团结,同仇敌忾,谱就了一曲动人心
弦的凯歌。
1945年8月,八年抗战胜利,这片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948年2月,刚诞生不久的
海伦县人民政府,决定在这里建立一个农场。翻身解放的农民,满怀喜悦的心情,在党的
领导下,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种拼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
献。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中型农场,为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书写着一部光辉灿烂的篇章。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八年仅仅是一朵浪花。尽管
红光农场隶属关系多变,几经周折,但全场干部职工牢记党的教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万众一心,胸怀全局,在困境里奋斗,在艰难中求索,创造出可歌可泣的业绩。到1985年,
全场已拥有13万亩耕地,1.2万人口。林木茂盛,公路纵横;五业兴旺,市场繁荣;通讯线
路四通八达,电灯照耀千家万户;车间里孕育着希望,田野上充满了生机;文教卫生事业
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农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革命干劲
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描绘出一幅宏伟壮丽的图画。
欣逢盛世而编史修志,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党的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
明显标志。我们编写《红光农场史》,正是基于这个道理。衷心希望这部场史能成为工具
书,红光农场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可略见一斑。同时也希望她成为教科书,告慰先辈,鼓
舞当代,激励后世。
199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