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土壤和植被
第四节 土壤和植被
场区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四类。棕壤占土地面积
的18%,分布在岗丘。其中60%为林地,40%为耕地。物理性状好,土质轻,易于耕作。但
保水保肥和供给水肥的能力差,黑土层厚20厘米左右,养分含量低,侵蚀严重,岗坡地段
出现破皮黄,自然肥力明显下降。水分含量受大气降水控制,在平枯水,年作物常感缺水;
多雨年份有季节性过湿,产量低于黑土地区。
黑土是全场质量最好、面积最大的土壤。分布在耕地集中的漫岗上,土体深厚,结构
良好,黑土层厚30~40厘米,各种养分含量高于其它土壤。约占总面积的53%。其中80%已
开垦为农田,开垦时限大都在20年以上。荒地黑土的水稳性团粒70%左右,土质虽然粘重,
通透状况却良好,易于耕作,已有50%垦为耕地。黑土是耐旱耐涝的土壤,有时在丰水年
雨量集中的月份,土壤也出现过湿成涝,但水分消退快,成涝时间不长。只要搞好耕作改
土,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调控水分功能,抗涝标准可达5年一遇,土壤水分保证率可达80%。
草甸土面积较小,约占13%,分布在沿河两岸高平地上。土层深厚,黑土层30~40厘
米。养分含量略次于黑土,通体由粘土组成,质地粘重,通透性差,贮水供水能力强,内
排水能力弱。春季土壤返浆期,耕作层出现上层积水,水多地凉,影响播种。夏季天上降
雨和地下潜水,使土壤呈饱和或超饱和状态,严重影响麦收和秋翻。草甸土耕地,除个别
旱年外,粮豆单产一直较低,拖着全场总产的后腿。
沼泽土分布在境内低平地和沟谷水线,占总面积的16%。其中交错分布在草甸地间的
已部分开垦为农田。沼泽土有机质含量高,养分丰富,地表常年或季节性积水,经过排水
改良后,可成为良好的草场。
土 壤 分 类 表
单位:亩
0000042;[/$$p]
土壤养分含量表
0000043;[/$$p]
植被主要可分为森林和草原两方面。
场区内森林资源较丰富。现有林业用地18,287亩,约占总面积的8%,全场森林覆盖
率为7%。如果将境内的国有森林计算在内,其覆盖率接近50%。在森林面积中,天然林占
75%,人工林占25%。天然林基本是用材林。天然林中,密林面积占54%,疏林面积46%。其
中,柞、杨、桦阔叶林面积占99%,其次是椴、槐、榆。最缺的是经济价值大的针叶林。
在人工林中,农防林占16%,仅为现有耕地面积的0.05%。此外,在林中或林地边缘还有榛
柴、苕条、刺玫瑰等。
场区现有可利用的草原资源,总面积35,000亩(包括界外林区河谷20,000亩)。植被
大约可分为:一类草场24,000亩,系山间沟谷平地,其中一半在泄洪区内,植被以小叶
樟及大叶樟等草类为主,夹杂着沙草科塔头苫草。较优良的牧草辟体在50%以上,亩产干
草一般在150公斤左右。地处低湿状态,经流滞缓,排水不畅。泄洪区内草场,逢多水年
常被洪水淹没,常水年春秋两季亦有小部分被淹没,可季节性放牧或割草。二类草场为山
坡草地,面积很小,仅2,000亩,多分布于岗脚陡坡疏林隙地,黑土植被以牧草类为主,
饲用价值较高。三类草场是沟塘零星牧地,面积约为9,000亩,各队均有分布,位于草塘
沟边,构成塔头苫草草甸,宜于放牧或割草。